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张鹤泉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1):117-123
东魏、北齐时期,国家承袭北魏末年的制度,仍然设置征讨都督。当时国家设置的征讨都督是以大都督为称号的。这些征讨都督已经不是兼领职,而是独立的职官。国家设置征讨都督而向其授节,也不是固定的制度。为适应征讨作战的需要,国家还设置了受军事统帅统领的征讨都督。东魏、北齐征讨都督在军事行动中与行台也有很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宋卿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1):163-167
唐代平卢节度使始置于开元七年,与营州都督共同负责营州军政事务,在官职任职中,平卢节度使多以他官兼任,相继以营州都督、柳城郡太守、营州刺史充任,且多兼充支度使、营田使、运使等职,或摄御史中丞(大夫),亦兼押蕃使。 相似文献
13.
任重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2):73-78
君主专制固然与我国封建社会相始终,却并非是铁板一块牢不可破的.由于社会存在的多元性的影响,有时君主专制的链条上也会出现某些局部的松动.魏晋南北朝便呈现出一种君权削弱的趋势.本文认为原因在于战乱、尚书省的建成和儒学的衰落. 相似文献
14.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6(6):124-137
嘉靖十五年皇子出生诏成为嘉靖朝安南事件爆发的导火线。礼部尚书夏言、严嵩基于传统的宗藩之义提出征讨安南的主张,这一提议很可能契合了嘉靖帝的意愿;而黎氏旧臣郑惟憭等赴明告难给嘉靖帝决意征讨安南提供了一个正当的理由,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明朝出兵征讨安南的决议正式出台。征南之役由于遭到相当一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的强烈反对,以及受到安南莫氏外交行为方式变化的影响,过程极其曲折,三起三落。勘处安南的政策发生了一个从起初的"兴灭继绝"到震慑降服莫氏的转变,这一政策发轫于嘉靖十五年十一月廷议,经兵部左侍郎潘珍初步提出设想,成于毛伯温,并获得云南、两广地方官员的支持。明廷最后实施的莫登庸归降方案,最初由武定侯郭勋提出思路和措施,经林希元完善后形成一套可行性方案,由征南军统帅将官通过在与莫登庸方面往还谈判的过程中最终达成。明朝降安南国为都统使司实质上改变明朝与安南原本的宗藩关系为中央与土司的羁縻关系;承认莫登庸政权,造成安南黎、莫南北政权长期对峙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流氓无产者当了都督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的某一天,扬州城里来了一队散兵游勇,为首的用一匹白绸裹身,活像印度女孩子穿的莎丽,手里拎着一支手枪、,大摇大摆地冲进盐运使衙门。清朝的命官早已不知去向,兵勇们乃喝令衙门里的胥吏打开库房大门,士兵每人抓了几个元宝,四散而去。剩下为首者和几个随从没有走,端坐高堂之上,看着眼前的元宝发呆。 相似文献
16.
吴欢 《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纪实)》2011,(7):9-11
正1911年,十七省代表在上海惜阴堂逐日研究讨论时局政情。又以各省代表分别引导影响当地绅商,齐心协力使当地长官易帜,各地纷纷起义响应。江苏巡抚程德全首先以上海既失,宣告独立,易白旗,称江苏都督,苏沪方始得到初步 相似文献
17.
"床下都督"缺乏证据辛亥首义一举光复武昌,黎元洪被革命党人逼为都督。从此百年来,关于"床下都督"的传闻,其说不一,信者说其有,不信者道其无.百年来一直为学界所关注。 相似文献
18.
民国初年广东都督选任风潮——孙中山与陈炯明分歧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初年,广东都督胡汉民随孙中山离粤南下,副都督陈炯明代理广东都督.从此至南北议和成功,胡汉民再度回粤任都督,广东发生了长达4个月的都督选任风潮.由于孙中山对陈炯明不信任,在举荐粤督过程中措置失当,使陈炯明对孙中山产生了隔阂,成为孙陈后来合作过程产生分歧的源头,并由此逐渐发展进而导致两人关系的最终决裂. 相似文献
19.
东晋时期,国家承袭西晋制度,继续设置都督诸州军事,负责对地方的军事镇戍。然而,由于东晋时期的政治、军事的形势都与西晋时期有很大的不同,都督诸州军事的设置以及都督诸州军事在权力的行使上,与西晋相比,都出现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20.
张小稳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2-55
都督职位的等级划分是魏晋南朝时期都督管理诸多方式中的一种。曹魏时期仅有都督与监两个等级,督这个等级是在东晋初期才出现的。都督的三级划分,为王朝管理都督的职位等级提供了灵活便利的手段,首先,可以用以区分都督区的等级,其次,可以显示任职者的身份高低,再次,可以用来赏功罚过。对这一时期诸多都督管理方式进行探讨,有助于丰富对都督制的认识,也将为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