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3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80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248篇
社会学   35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舍得一词,最早出白佛经《了凡四训》。在讨论这个关键词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你到底要什么?”明确了你想要的东西之后,你才知道你愿意舍弃什么。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合生取义者也。”  相似文献   
102.
北宋初、中期的乐府诗批评,以刘次庄的《乐府集》最为著名。刘次庄的《乐府集》与《乐府集序解》为一书二题之合刻,前者收"止于陈、隋人"的古乐府21类428首,后者的"序解"是对428首乐府诗所作的题解。刘次庄于"序解"中,不仅主张乐府诗创作应"得意外之趣"、"不以辞害意"、"不与古人同圈模",并且还以"作是诗"云云,形成了乐府诗题解论评的一种批评范式。"序解"从内容到形式,是北宋初、中期乐府诗批评渐趋成熟与完善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3.
人如其画。徐晋平是一位为人敦厚、雍容大度、不断求变的创新型画家。画如其人。徐晋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继古而不泥古,不断地以知识养眼,以德性养心,以技巧养手,不断升华自己中国画的气韵风神。他的花鸟画给人以元气淋漓、扑面而来的感觉,让人感受到"乾坤清气"、体验到"不似之似"的意蕴和美感。  相似文献   
104.
司马相如一方面强调了赋的审美表达的丰富性,强调辞采的华丽和音韵的和谐,一方面强调赋的审美创作构思"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的"自得"性。所谓"得之于内",从司马相如有关辞赋创作的论述并结合其创作实践来审视,即在他看来,辞赋创作既要深思熟虑,又要自然兴发,乘兴随兴,自得自在;要自得于心,即自己要有心得体会,要有独到的感悟,要自娱自乐,自言自道,即所谓"夫子自道",自得其乐。  相似文献   
105.
谢枋得《文章轨范》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轨范》是宋末一部非常重要的评点类选文总集。它的出现,代表着评点学发展的另一个方向,具有开创之功。我们开展对它的研究,对于认识宋代文化及其传播,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6.
一题两做 各得其趣——论同题材的聊斋俚曲与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菡 《兰州学刊》2004,(4):247-249
蒲松龄经常以小说与但曲这两种能够代表其叙事智慧的体裁来表现同一桩故事,并且能够做到各得其趣.作者之所以喜欢对关涉家庭伦常的故事用两种体裁一做再做,主要是因为他不仅怀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敏锐的观察能力,而且拥有对个体人生的切身体验.当然,这种"一题两做"并非仅仅是通过表达方式的改头换面而进行的简单重复,而是力求在文本格调、叙事方式上都体现出士人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异趣.这样,小说的团圆结局往往转为俚曲的圆而又圆的结局,而小说的文人叙事也往往随之变成俚曲的民间叙事.  相似文献   
107.
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意义潜势",使之能够根据语境,在"潜势"中选择适合语境的语言.而语言随语境不同产生不同的变体正是语域理论的所关注的焦点.本文探讨了如何将语域理论的知识运用于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的实践.作者认为这种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选择得体语言表达自己的能力,从而最终使其"意义潜势"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108.
<正>山水是艺术永恒的源泉,是艺术家灵感的来源。道法自然,山水启蒙艺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几乎是中国艺术的一个定律。山水本身就是完美的艺术品,比任何艺术品更伟大。比任何一本书都更启迪艺术家。山有神而水有灵,王维称其水墨是"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董其昌称:"画家以天地为师,其次以山川为师,其次以古人为师";诗人袁宏道说:"师森罗万象,不师古人。"以山水为师,是众多伟大的艺术家们艺术实践的共同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09.
铁明 《鞍山社会科学》2009,(5):60-61,64
陶渊明诗《咏三良》中的《三良》,是古代秦国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和缄虎,秦穆公死后被迫为其殉葬。这在史书上有记载,《左传&#183;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缄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相似文献   
110.
论教育德性的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德性考察教育中的德性问题 ,它具有静态的逻辑结构和动态的发展规律。在教育德性的本质内核中 ,其特殊内核表现为教育德性的逐级上升的七种境界 :教育良知、断然选择、定位教育、宁静致远、安身立命、居安思危、止于至善。教育德性境界的上升机理是德得相通。教育之“德”与教育之“得”的矛盾 ,教育之个体“德得”与教育之社会“德得”的矛盾 ,是推动教育德性境界不断上升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