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9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200篇
劳动科学   36篇
民族学   18篇
人才学   137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342篇
理论方法论   165篇
综合类   1074篇
社会学   319篇
统计学   4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206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211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7 毫秒
251.
周安平 《领导文萃》2010,(15):133-137
德国人的脑袋为什么是“方”的?许久以来,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52.
《阅读与作文》2013,(11):43-43
1945年,溃败的德军正经历着地狱般的考验。在离战争发源不远的地方,一支由6名德国士兵组成的小分队掉了队。苏联红军紧追不放,6名德国兵筋疲力尽。刚好路边有个防空洞,可以躲避一下。他们想:“管他呢,先进去睡个觉再说。”  相似文献   
253.
2009年7月8日下午,我乘车从学校前往科隆机场接刚从爱尔兰度假回来的好朋友——par饼屋老板汪明峰和女友孙茜。到了约定时间,左等右等仍然没见到人。  相似文献   
254.
2004年,时任江西省环保局局长的许苏卉,曾作为中国唯一的人员被派往德国,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德国萨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顿市技术大学举办的发展和新兴国家环境保护管理人员研究生课程第27届培训班(以下简称国际班)进行半年的学习。岁月飞逝,但在许苏卉女士心里,那段日子的记忆至今让她难以忘怀。在那一段学习期间,许苏卉真真切切目击了异国他乡的普通百姓,是如何过着低碳环保的生活。同时,她也感悟到在国外经历的一切,其实对绿色崛起的江西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55.
骆玉明 《社区》2010,(32):9-9
胡适早年发表过一通宏论,说一个国家怕老婆的故事多则容易走向自由民主,反之则否。例如,“德国文学极少怕老婆的故事,故不易民主”,而中国怕老婆的故事特多,所以将来会有实现自由民主的希望。读胡颂平著《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会发现胡适一直坚持这一见解。他还说想要编一部世界各国怕老婆故事大全.可惜没有弄成。  相似文献   
256.
去年夏天,我和妻子去德国旅游,应同事德国人洛克的邀请,去参加晚上六点举行的一个盛大活动。地点是波恩东部的文登镇。  相似文献   
257.
出国打工渴望一份高薪水的工作2005年,从郑州大学毕业后,我投奔在德国汉堡一家会计事务所工作的表姐。初到德国,感觉眼前的一切都很新鲜。尤其是表姐的住处——木制的别墅、豪华的家具、耀眼的灯具、房前屋后的花园。置身其间令人倍感惬意。原以为可以美美地疯玩一把,谁知仅仅过了两  相似文献   
258.
存在     
头发有它的影子炊烟有它的重量一颗圆点有它的面积你知道存在是可贵的夜将一切化为灰烬白昼又恢复着猛烈的燃烧你知道倒退一步必然跃进得更远  相似文献   
259.
德占胶澳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政治上,一方面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刺激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经济上,德国对山东进行经济掠夺,但同时带来了先进生产力,使山东滋长了部分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上,德国在山东传播西方宗教,进行文化扩张,但在客观上把西方现代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因此,在评析帝国主义侵华时,应把道德评价与历史研究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260.
德国经济与“德国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 2 0多年来 ,德国经济一直在低增长中徘徊 ,这同 50年代和 60年代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美国经济学家将此归因于德国社会福利市场经济的体制 ,并称之为“德国病”。作者同意这一结论 ,并在第一部分进一步分析了其症状 ,认为主要表现在“五高两低”上 :即高福利、高劳动成本、高国债、高税收、高失业和低投资率、低增长。在第二部分作者集中阐述了治愈“德国病”的难度和可能 ,指出关键在于把握好改革和转轨的根本规律 ,冲破德国现有政治、经济体制和社民党自身矛盾的严重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