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4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90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薛福成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政论家和外交家,他在曾国藩、李鸿章的幕府中供职近二十年,协助处理了许多重大事件,后在中法战争中筹防浙东军务有功,被任命出使英、法、义、比四国钦差大臣,在国外五年,办理诸多事务。《薛福成日记》由此分为幕府二十年与国外五年前后两个时期,这二十五年(1869-1894)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薛氏日记对许多重大事件都有记录,其保留的资料中有极少见或失传的文字,有不少内容为已出的刻本所无。南京图书馆古籍部与南京大学历史系协作,组织人员整理了薛氏日记,供学术界参考、利用。  相似文献   
22.
近几年来,笔者主持国家清史工程有关清代中日关系史的研究项目,与课题组的成员一起,查阅了大量中日文档案及文献资料,力图发掘新资料,对有清一代中日关系史进行一些新的探索.本文着重对清代初年中日关系史的开端问题作以新的探研.  相似文献   
23.
汪毅夫 《东南学术》2004,(1):125-131
本文从<清实录>和部分清人著作、民间文件举例取证,说明清代台湾各级官员普遍辟置幕府、延请幕友的情况,以及清代台湾幕友在台湾公共事务和文学活动方面的表现,从幕府制度的角度证明闽、台两地历史社会在制度文明层面上的共同性.  相似文献   
24.
试论明治维新时期的地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治维新以前 ,日本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依附于封建主 ,被束缚在土地上 ,按时缴纳年贡。贡租是封建领主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 ,农民除了要缴纳占收成百分之六十至八十的实物地租外 ,还要缴纳十几种杂税和履行各种义务。明治维新后 ,由于打破了藩界 ,取消了关卡 ,国内统一市场开始初步形成。可是在农村 ,旧的封建贡赋制度仍然存在 ,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治政府认识到 :“租税是建国的根本和关系到民心向背的极其重大的事情。”所以 ,明治政权建立不久 ,便迫不及待地要改革封建的贡赋制度和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度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扩大财源。总之 ,明治政府推行的地税改革废除了种种封建限制 ,使封建生产关系基本解体 ,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使日本农业开始走上近代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5.
日本有相当多关于唐代杨贵妃东渡日本的传说。一些日人相信这些东渡日本的传说,而且还提供文献及遗迹作佐证。杨贵妃在日本是个千面佛,以日本神祇、观音、天仙、政治家、难民及女刺客等不同身份出现。日本的杨贵妃传说虽然流于荒诞,但背后有丰富的历史意义,有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如何在日本被本地化。在日本流传的诸多杨贵妃传说中,热田神宫版最具创意及影响力,在日本思想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都很有意义。将杨贵妃当作是日本天神的化身,以保护日本是集中古以来流行的本地垂迹说及护国思想。这种思想将中国传入的东西本地化,将中国的东西挪用,变成日本自己的东西。日本中世以至近世热田神宫的杨贵妃传说令中国人眼中的红颜祸水摇身一变成为护国神明。日人崇拜杨贵妃并非因为她是中国人或是基于中国崇拜的心理,而是因为她是日本神祇的化身,所以与民族认同不但没有冲突,反而强化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26.
外戚幕府文学的兴盛以外戚的强盛为依托,以文士与外戚的和洽为基础。功勋大,受亲宠,文化素养高,这是东汉外戚发达之本,也是文士认同外戚的关键。光武帝和汉明帝抑制外戚,章帝尊宠外戚,文士和外戚的关系经历了从疏离到亲附的转变。东汉章、和之世,尚文之风遍及朝野,掌权外戚礼遇文士,文士纷纷入幕,外戚幕府由此成为文士胜场。在幕主马防、窦宪器重之下,文士的建功热情和创作活力全面激活,一大批反映兵武征旅、颂扬大汉威德的作品应时而生,以其昂扬自信的时代精神和豪迈俊朗的风格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7.
作为政治现象的幕府制度源远流长,晚清时期,四大幕府的出现为这个古老的制度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其中以曾国藩幕府最具有代表性。本文主要梳理了曾国藩幕府的机构设置、人员构成以及其影响,根据分析和梳理可以得出曾国藩幕府是在特定的时期出现的具有新型特点的一个新型幕府,他开启了一个新的时期,开启了一个新的制度。对以后军阀时期的幕府特别是蒋介石的幕府有着借鉴的作用,为现在的智库、智囊这些具有现代意义的集团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8.
以直读先秦儒学经典、探求圣人之学之真谛、经世致用的古学学派在德川时代初期产生,伊藤仁斋是该学派的首要创始人。仁斋倡导古学之目的,是学圣人之道。他通过直接学古代圣人经典原著,也就是所谓的新创古学,努力复原先秦孔孟思想,从而阐明了其支持封建共主体制,注重以仁为根本,强调可用于人伦日用的经世致用之学。他大胆否定官方推崇的宋学而鼓吹古学,揭示了圣人之学与圣人之教不需通过中间媒介,人人可为可行,个人在社会秩序中的自主独立人格性,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一家新说。仁斋的治学理论及带来的新学风,对后来的另一古学创始人荻生徂徕,以及日后出现的竭力以去除"汉意"为目的的"国学",以及德川时代以至近代的所谓日用之学的"实学",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仁斋的圣人道学,承孔子本意,是当时东亚学人有共识的、以文明———圣人之学来辩华夷(civilized or uncivilized)的努力与结晶,全无近代西方舶来的据种族地域类分的狭隘民族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29.
近代中国以报刊为核心的媒介系统始终处在战争的压力下运作.舆论精英的媒介话语选择离不开其著述的文本,更不能脱离其存在的社会语境.甲午战争前后,李鸿章、张之洞两大幕府相互倾轧,严复、章太炎、李提摩太等中外舆论精英游说其间,在政治利益角逐中扮演角色.近代舆论由器物上的洋务转向维新变法,舆论精英面对政统、道统抉择的两难,学术良知往往决定他们放弃因谋生需要而投靠某个利益集团,从而坚持学术上的自我.即政治上可以应变乃至投机,但有其学理取向上的底线;两者冲突时,学人多回归学理上的价值取向.这对甲午战争至戊戌变法前后的政治格局变迁及社会舆论趋向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30.
日本于17世纪30年代构筑起自己的华夷秩序——大君外交体制,日本型华夷秩序以与中国华夷秩序相对抗为特点.实际上,日本型华夷秩序是否真正存在,至今仍无定论.分析江户时期日本的对外意识变化和华夷秩序观,可以说明,日本的华夷意识和华夷秩序观是存在的,但不能称之为“华夷秩序”,称之为“日本型华夷秩序观”会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