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4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89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是日本战国时期两个最为强大的诸侯。  相似文献   
52.
唐代诗人韩翊的一生,主要经历了才名早负的青年时期,多风多雨的幕府时期以及否极泰来的御笔点官时期,尤以第二阶段创作最多,成就最高。因此他是位典型的幕府诗人。  相似文献   
53.
张之洞幕府与清末民初的宋诗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幕府与清末民初宋诗运动的关系是一个迄今未受学界充分关注的话题。1895-1906年间,郑孝胥、陈三立、沈瑜庆、陈衍、沈曾植等宋诗派主要成员都曾客张之洞幕,这个时期的诗文酬唱酝酿了宋诗派的理论,加强了诗人之间的联系,扩大了宋诗派的影响,宗宋诗风逐渐成为一种诗学潮流,其余波影响至上世纪四十年代。  相似文献   
54.
张之洞幕府与晚清地方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幕府是晚清重要的督抚幕府,它不仅是当时各类人才聚集之地,而且随着府主张之洞在清季政坛的崛起,逐步建立起各类幕府专职机构,代行了地方政府的诸多职能,在地方新政改革实际运作中起到了枢纽作用,充当了近代地方新旧官僚体制转变的桥梁。  相似文献   
55.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幕府制度演变到一个新的阶段。尤以曾国藩、李鸿章晚清幕府盛况空前,最具代表性,且较传统幕府相比显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曾、李幕府之所以盛况空前,除了当时客观环境条件使然外,还在于曾、李独特的人格魅力、人才理论与实践起主导作用,更在于幕府主宾强烈的变局意识和事功心理。曾、李幕府的崛起极大的影响着晚清社会。  相似文献   
56.
本文对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军阀幕府作一系统的研究。第一部分 ,分析近代军阀幕府产生的时代背景、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 ,分析近代军阀幕府的成员结构及特点 ,指出它们基本上是由血缘、地缘、业缘构成的 ;第三部分 ,对近代军阀驾驭庞大幕府及维持其运转的手段作了分析 ;第四部分 ,对近代军阀幕府中幕主与幕僚的关系作了探讨 ;第五部分 ,分析了近代军阀幕府的致命缺陷及无法克服的局限性。笔者认为 ,这正是近代中国社会政局四分五裂、动荡不安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7.
58.
侠义小说是唐代小说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文人的创作心理,对唐代侠义小说的成因加以探讨,接着,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从题材内容、思想倾向等角度,对侠义小说在后世改编作品中所出现的嬗变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59.
清代乾嘉时期出现了一批提倡风雅的幕府,这些幕府成为诗人、学者的聚集地.乾嘉幕府学术气息浓郁,以卢见曾、朱筠、阮元等人为代表的幕府,倡导学术研究,一度成为学术基地,乾嘉学术由此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乾嘉幕府的文学活动,对清代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乾嘉幕府的文学活动,使清代诗文创作渐至兴盛.作为沟通“朝”“野”的纽带,幕府体现官方意识与布衣意识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60.
任事张之洞幕府的经历,对陈衍从倾慕乾嘉考据的经学家逐步转向总持诗坛的广大教主,具有重要的意义.陈衍在未交接张之洞之前,在经学上著作颇多,大体上以乾嘉考据学为依归.入张之洞幕后则慢慢淡出经学研究,经学义理颇有西学色彩,著述精力集中在文学之上.陈衍期望通过“雅人”来沟通经学与诗学,达到“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但陈衍思想的复杂性,造成其诗学有自觉地适应近代社会的发展,主动求“新变”的意识,却又难以完全突破传统藩篱的困境,是近代诗学的一种妥协性、过渡性、渐变性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