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4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12篇
丛书文集   446篇
理论方法论   59篇
综合类   694篇
社会学   4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通过胡塞尔的波尔扎诺转向,胡塞尔发现了观念对象的独特存在。与康德对先天的理解不一样,现象学先天首先就是一种作为观念对象的对象性先天,它导源于波尔扎诺的概念先天。同时,这样一种对象性先天还可以进一步被区分为形式先天和质料先天,这同样要归功于波尔扎诺。但胡塞尔对于先天的现象学理解并没有完全跟随波尔扎诺。不同于波尔扎诺,胡塞尔强调了对象性先天与意向行为之间的本质联系。与胡塞尔一样,舍勒也接受了对象性先天,但是他对胡塞尔的先天理解进行了进一步地批判反省。在他看来,尽管胡塞尔正确地摆脱了庸常的柏拉图主义,但还是陷身于新式的、逻辑学意义上的柏拉图主义之中。舍勒对胡塞尔所强调的相关性先天进一步彻底化,进而发展出相关性原理。对在显现和显现者之间的这种相关性或相关性先天的凸显恰恰是现象学超出波尔扎诺而成其为现象学的地方。  相似文献   
992.
美的建构与解构——从美学原理中的三大问题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法 《晋阳学刊》2011,(6):57-62
美学原理中有三大问题,美是主观的,同时又有客观性,美是有个人性的又是有共同性的,这两个问题的理论解决在于第三个问题,美的建构与解构,理解了美的建构与解构,就理解了美的形成,客观化、普遍化、符号化的问题,理解了美的解构,就理解了美的差异和变化。审美现象学,美由个人性到普遍性的过程,美的建构与解构是本文论述的主题  相似文献   
993.
王妍 《北方论丛》2011,(6):125-129
虚拟艺术作为虚拟技术现象,彰显出鲜明的技术规定性。虚拟艺术创造出全新的感知形态、感知模式、感知尺度和感知对象,重新建构了作者、作品、实在和接受者等艺术基本问题。在技术现象学视阈下,虚拟艺术使模仿艺术的表意范式发生了本体转向,进而启发艺术问题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理论阐释与构建。  相似文献   
994.
为了接近死亡现象,胡塞尔设想了四条可能的道路:他人的死亡;同睡眠的比较;从现在的身体出发,回溯地进展到自己的儿童时代;或者向前推进到自己的疾病或衰老时期。经过探查,胡塞尔发现,这些道路都无法通向死亡现象。他决定另辟蹊径。从意向性和平行论出发,通过对自我、身体、世界等之间关系的梳理,通过对死亡与睡眠的类比以及超越论的交互主体性的引入,胡塞尔最终让死亡的界碑以及死亡本身成为清晰可见的现象:死亡是自我从超越论共同体的退出,在死亡中,自我发生着降解并进入虚无之中。严格依据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以及他对于死亡的思考框架进行不同的推演和证明,可以提出一种新的可能性:自我在退出超越论的共同体之后,在一种失去节制和限度的状态中仍然继续着它的构造。  相似文献   
995.
马克思"感性活动"理论是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胡塞尔现象学的观点,主张"回到事物本身",反对一切现成的、概念化的思维模式.这就为重新解读马克思"感性活动"理论提供了新契机和新方法.与胡塞尔一样,马克思的人的"感性活动"是对康德式"认识如何可能"的一种回应,只不过它是以一种隐而不显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996.
王俊 《浙江社会科学》2023,(12):111-117+159
空间经过现象学的阐释,突破了传统的主客二元的认识论模式而转向与主体和身体紧紧铆合在一起的意义空间,客观的空间被还原到主体意识和身体维度,进而成为包含人的存在、物、世界在内的因缘整体的一个部分,成为意义发生的渊薮。空间的主体化和意义化解读使得空间成为批判哲学的话题,围绕着主体生存的空间距离辩证法、公共空间、城市空间与资本逻辑、空间与权力、被空间形塑的个人经验和社会形式等论题,当代空间哲学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展开,并在当代艺术中得到了具象的呈现,立体派抽象画、空间主义、蒙太奇电影艺术、折叠建筑都是艺术实践对于二十世纪空间哲学的回应。  相似文献   
997.
道家生态美学的现象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现象学认为把握关于世界的"绝对真理"不能用逻辑思维方式,而要用直觉方式.因为论证和推理需要已有的认识作为前提,而已有的认识又由谁来论证呢?正如法官不能证明自己是无罪的一样,认识不能证明认识本身是真理.胡塞尔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天生的聋子,也能够通过思维理解到有声音的存在,并且声音能够构成音乐艺术,但由于他不能直接听到声音和音乐,所以,他也就不能真正领会什么是声音和音乐.  相似文献   
998.
关于信息哲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哲学是一种新的哲学范式。目前对信息哲学的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信息哲学的研究构架是基于经典信息理论的框架。从量子信息的崛起来看 ,对信息哲学的研究应从更深层和更广泛的理论上加以表述 ,以满足于建立一个统一的完备的第一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999.
1000.
“同感”和“同一感”构成了舍勒和施泰因同感现象学的基础。从利普斯所举的杂技演员的例子,施泰因用她自己的、基于“本原性和非本原性”之区分的同感概念驳斥了利普斯的“同感”概念,并由此创造性地区分了“同感”与“同一感”。这一区分极大地影响了舍勒,以致他修改并扩充了他有关同情的著作。尤其是,他将“同一感”作为第四种类型补充到交互主体的情感行为的分类之中。但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舍勒的“同一感”概念完全不同于施泰因的“同一感”概念。在互动中,施泰因和舍勒在不同方向上成就了各自的理论。他们都在对“同感”和“同一感”概念的澄清中,展开了一门广义上的“同感现象学”或“交互主体性现象学”;同时,又由于他们各自对于相关概念的不同理解,最终他们也开展出不尽相同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