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7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255篇
劳动科学   16篇
民族学   34篇
人才学   56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596篇
理论方法论   120篇
综合类   1272篇
社会学   313篇
统计学   2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58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79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218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55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李渔不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坛大师 ,而且是一位美食家与园林艺术家。他的饮食文化中融入了更多的诗情与雅意 ,表现出浓厚的文化色彩与美学意蕴。作为明清之际风流名教兼而有之的文人 ,李渔的饮食文化具有崇尚自然、富于审美与文化内蕴的特点 ,尤其是注重养生之道。这同他富于生活情趣的性格特征及其主体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52.
953.
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四个阶段及其文化心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光祖 《社科纵横》2003,18(5):50-51
本文试图从贾平凹小说文本的线形研究中 ,探索其作品的发展脉络、内在价值、艺术精神 ,及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文化心态。并从文化心态的角度 ,对贾平凹小说作品中思想钙质的缺乏、终极关怀的不足 ,及现代意识的欠缺 ,作以学理上的批评和梳理。  相似文献   
954.
封建社会家天下的性质决定了统治阶级心态深刻地影响到历史的发展 ,而司马迁个人特殊的个性气质也促使他深入到历史人物心灵深处与之交流 ,这两个因素使司马迁特别关注历史人物的心态。文章运用心态史学方法 ,讨论了司马迁对民族文化心理、帝王心态、社会群体心态的描写。  相似文献   
955.
956.
对作家心态的研究是文学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 ,是更切实际的文学研究。东北沦陷时期作家在异族高压统治、内忧外患的特殊历史时期 ,经历着心灵的磨难。沦陷初期流亡关内的东北作家群、文学主张不同的“文选文丛派”和“艺文志派” ,三种不同类型的东北作家 ,在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下 ,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和心态 ,并由此带来了文学风格和艺术取向的不同  相似文献   
957.
刘丽 《南都学坛》2008,28(2):77-80
清初的"贰臣诗人"为由明入清的一批明朝官员,他们虽然在政治上认可了清朝,但在文化上还有一定的隔膜;又由于受正统儒家忠节观念的影响,对自己的身仕两朝的行为有一种愧悔的心态,这种心态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多有表现,龚鼎孳、周亮工、曹溶3人的诗歌可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958.
牡丹的色、香、态等生物属性契合盛唐大国景象及其社会文化心态,因而能集唐人的万千宠爱。随着社会的发展,唐代社会文化心态发生了某些微妙变化,而盛唐、中唐和晚唐的牡丹诗则反映了各个阶段社会文化心态的不同特质。  相似文献   
959.
龚玉兰 《学术界》2007,(5):107-111
通过韩愈、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对柳宗元政治态度的评价,观照因参与永贞革新运动而遭受贬谪命运的柳宗元,阐释其较为积极的政治心态与"统合儒释"观的关系,以及这种心态对其贬谪时期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0.
"桃源"与"扁舟"分别是秦观与苏轼贬谪词中出现的典型意象,代表了绝望和希望、抵制与接受两种不同的主体心理。桃源是一种理想,通向引人绝望的虚无的世界,秦观用来指已逝的美好,情感指向于过去,最终为情所役,词中有大量的"追忆"之语;而扁舟归隐,是一种已经有前贤实践的可行的现实选择,实是自由人格精神的象征,取向于未来,引领着主体接受并克服眼前的困难从而实现超越和解脱,苏轼终至有情而不役于情,苏词中出现更多的是"归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