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6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43篇
劳动科学   18篇
民族学   25篇
人才学   60篇
人口学   33篇
丛书文集   543篇
理论方法论   100篇
综合类   1135篇
社会学   273篇
统计学   22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213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党委办公室作为党委的综合办事机构,是承上启下的纽带、联系左右的桥梁、协调各方的枢纽、沟通内外的窗口,地位特殊,作用重大。办公室人员作为办公室工作的主体,决定着办公室的工作效率,展示着办公室整体的综合素质、精神风貌、管理水平和机关作风。新时期如何充分发挥党委办公室的积极作用,做好“三服务”工作,是摆在办公室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2.
学界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泄密的心》是爱伦·坡的哥特式恐怖短篇小说,缺乏伦理关怀,充满了不可靠叙述。从听觉叙事的角度来看,该小说充满了听觉意象,主要事件都由听觉勾连起承,作者在故事世界中建构起了比“视觉空间”更大的“听觉空间”,其中的声音景观从可能世界理论看来,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与真实性。这样,当我们将文本中的叙述者“我”当作文本现实世界中的一个真实人物进行分析时,可以更好地阐释其中的伦理意义。叙述者“我”和老头身份的模糊化使该小说的伦理批评更具有普遍意义。叙述者“我”的幻听将自己的谋杀行径暴露是该文本正确的伦理取位的结果,符合了阐释社群的阅读期待。
  相似文献   
23.
荀子与朱子均主张为学以礼、学以至圣。荀子主张“大积靡”,朱子力推“格物致知”,均强调以经验主义的方式求知,注重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荀子、朱子的性论不同,但两人都强调心的认知功能及对性情的主宰作用。两人均将“心”视为连接知识与道德的肯綮,荀子主张“虚壹而静”,朱子强调“主敬涵养”。朱子的“主敬涵养”更贴合传统儒学的礼教精神,同时又融合了佛道的修养体系,是更具操作性和理学特色的修养工夫。  相似文献   
24.
对农牧民和文化精英“自下而上”建构的裕固族“东迁节”进行参与式观察和面对面的访谈发现,裕固族“东迁节”通过隆重的“祭祖”仪式,不仅重新唤醒当下裕固族人尊老敬老的意识,在东迁节场域中嵌入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赛事活动,既丰富了东迁节活动的内容,也实现了农牧民娱乐身心和强身健体的目的,更彰显了“健康中国”国家意志在基层民众中得以落实。  相似文献   
25.
龚晓康  Wang Xiaonong 《孔学堂》2022,(3):73-82+168-181
学界依王阳明“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以其明觉之感应而言,则谓之物”等说,形成了意义论、价值论、感应论等观点,而对阳明“身心意知物是一件”之说则甚少留意。“身心意知物是一件”表明,“物”为心、知、意、身之聚集,并构成了源初的存在场域:本心之感应而有良知之明觉,良知之明觉而有意识之发动,意识之发动而有事物之呈现,事物之呈现而有身体之感触。这种身—心—意—知—物所共同构成的源初场域,即是物之“自体”;经由意识之对象化而为身体所感触者,则为物之“现象”。而基于主体间性的作用,“物”也具有客观实在性。但是,意识在自我象化的同时往往存在着小我的执着,遂使身—心—意—知—物的源初场域破裂,“物”成为外在于人的存在者,而人亦为外物所役使。故而,格物的重点在于诚明工夫,物来顺应而不为物所役,最终回归源初的存在场域。究言之,阳明所论之“格物”,超越了单纯的事物认知而成为道德的工夫,“不诚无物”说也就获得了存有论的阐明。  相似文献   
26.
2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教育与辅导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其效果并非令人满意,这不仅是因为西方理论本身的局限性,而且还牵涉到理论与技术的具体运用的问题。随着人们的进一步观察思考、调查研究和心理辅导的实践发现,中国人有着独特的解决自己心理健康问题的方式。那么,独特方式的根源在哪里,从经典古籍、民间文化中可知其对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都有着诸多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8.
近两年来,和谐社会的建构成为学术界一个讨论比较热烈的话题,不同学科分别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释,试图从美育的角度阐释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并粗略勾画了美育在这一建构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实施的可能性及现实性。  相似文献   
29.
加快建设以专业化集聚、上下游配套、高端化发展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引育工作机制,构建“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产业”的良性闭环。成都市武侯区以红利政策招才引智,促进优质人才在文化创意、大健康、金融电子商务三大主导产业功能区汇集聚力。  相似文献   
30.
儒家仁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立群 《船山学刊》2008,(3):195-197
当今中国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治国是依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我国的文化国情是注重整体价值,讲究伦理道德,追求理想信念。儒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经济建设服务中,儒家仁学思想.无疑是一可资利用的传统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