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4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2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以东山魁夷的作品为立足点,从理论的角度分析、着手,从对称美是日本画家东山魁夷之画面构成的主要表现手段为基础论据,论证了对称是东山魁夷绘画生涯中重要的美学语言之理论的成立.并点到为止地揭示了对称也是东山魁夷绘画成功的一个"秘密".  相似文献   
32.
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形态入手,阐述当代中国风景油画在面对西方现代文化和艺术思潮的碰撞下在形式、技法及精神上积极进行民族语式的探索,以彰显其民族文化的独有内涵及其艺术地位。从"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观、中国古典美学中"意象"审美观论以及传统文化中"道"的宇宙时空观三大方面,结合具体画家案例来探讨、梳理、分析当代中国风景油画在创作中怎样通过民族语式美学的方式来借物象来解释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达到尚意的"外象"之境,表达其对生命的理解,探讨当代中国风景油画的民族语式美学渊源。  相似文献   
33.
论历史文学文本的结构形式吴秀明一、文本的结构形式古往今来历史文学汗牛充栋,主要的文本结构形式大致有具象、意象、心象三种。当然,这样的结构形式并非玄妙之物而令人无从把握,它主要是指作家的思维选择以及由这种选择所带来的相应的外在形式;它既是主体的,又是由...  相似文献   
34.
文学意象是主观的作家的情感与客观的社会生活画面的统一,是形与神的统一,是意会与言传的统一,也是离与合的统一,其具有象征性、荒诞性和哲理性的特征。文学意象是中西方理论家在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等文化范畴的基础上针对文学形象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等方面关系和性质所构建的文本形象理论。  相似文献   
35.
本文通过对阮籍咏怀诗思想状态与情感层面的具体分析认为,其内在心象是可以求实以凿之的:鉴真儒以自勉、嘉奇士韬人格,将作者由儒到玄、由积极向虚无的复杂心态诗意地内化为创作中人格美的正面追求;在写境的困惑中人格美的正面追求;在写境的困惑中极力染化隐晦社会政治内容的同时,又在醉境的边送中深隐着个人灾难感的沉重忧患。从忧己患志、忧时伤世到忧生悯乱,显示了作者在有限的物质生存环境中追求精神无限性的心路历程,更显示了处于“文的自觉”时代魏晋名士的个性觉醒。  相似文献   
36.
“隐逸”精神是中国艺术意境表现中最核心的艺术审美特征,艺术意境作为“隐逸”艺术精神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与艺术审美表现中的“虚”“淡”品质一起,共同塑造、建构了中国艺术意境表现的审美精神内核。“隐”的规律最初源自于人的内心,其动力源自于中国历代传统文人士大夫个人的人格修养和价值追求。“心”是“隐”的美学意蕴生发、酝酿及至演变、呈现的最初载体,艺术意境的创造从“心”择“物”开始,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创造源自“心”对外部事物选择而做出的一系列情感回应。在“心”与“物”的共鸣关系中,蕴藏着一条隐性的逻辑规律。先由“心”择“物”,“物”则会隐于“心”,然后“心”将“物”中隐藏的“象”进行加工转化,即为“心象”。“心象”经过创作主体情感的酝酿以及艺术的创造,成为一种具有“境”的审美属性的艺术载体,即艺术作品。艺术作品中的“境”隐匿了创作主体的“心”,即“境”隐“心”。“隐”的规律是在“心”隐“物”、“物”隐“象”、“象”隐“境”、“境”隐“心”再回到“心”隐“境”的完整循环过程中实现的,一切艺术意境的创造都是在由“心”到“境”的隐性循环中反复酝酿、相互映照,最终得以实现。中国传统“隐逸”艺术蓬勃发展的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