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92篇
社会学   12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可爱的蜗牛     
纪录片《歌者》的主人公张启秀。是原昆明军区国防歌舞团一位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势和《红色娘子军》的主题歌都是由她演唱的。“文革”中,她被人打成“阶级敌人”、“五类分子”,独自被武装押送到南涧彝族自治县小瓦折村劳动改造。我在云南边疆待了十多年,  相似文献   
102.
中国和俄罗斯知识分子,在历史上都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但俄罗斯的西方文化渊源,使它承继了基督教的原罪意识与忏悔感,中国文化则具有“乐感”色彩,直到近代,受西方影响才出现知识分子的人性忏悔。而19世纪以来,中俄知识分子面对民众所产生的阶级忏悔,则构成了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103.
《金陵瞭望》2007,(4):33-33
我一生中这是第一次写忏悔书.的确是内心的忏悔.自己做了有愧于党、有愧于国家、有愧于人民的事。悔之晚矣!到了这里。才感觉到自由多好、蓝天多好、平平淡淡多好:到了这里,才感觉到亲情多么的珍贵、友情多么的可贵、爱情多么的幸福:到了这里.才感到孝敬老人是一种愉悦.帮助他人是一种惬意。做点好事是一种满足。我盼望有一天重新获得自由,重新见到蓝天,去过平平淡淡的生活:我盼有一天重新去拥抱亲情.重新去呵护友情:我盼有一天重新去孝敬老人,重新去帮助他人.盼望自己早日成为一个新人,一个好人.一个只做好事的人。我的行为将自己送进铁窗之中.我自己给自己送了一条不归路。怨不得别人,怨不得社会,更怨不得组织。我贪婪、我蒙羞,我将为之付出沉重而又沉重的代价。我将带着罪在高墙内忏悔.在铁窗下换骨。  相似文献   
104.
《迟桂花》是郁达夫动用各种手法描绘出的一幅有如桃源美的画。透过这幅画的背后我们去感知沉潜在作品中的情绪流动,惊奇地发现基督教中的善恶意识、忏悔意识与救赎意识是隐藏于其中的。这三大意识在作品中的隐性显现体现了郁达夫对其内在生命的执着和精神的终极追求,而这种执着和追求充分显现了郁达夫的浓厚宗教情绪。  相似文献   
105.
后革命时代的革命书写是指新时期以降中国文学中关于中国革命的回望式叙述.这种书写极其复杂,政治、经济、文化力量综合参与其中并共同影响了其形成和走向.一方面,传统的革命文化与当今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权合法性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松动,在有限度的范围内,对其进行理性反思或将其商业化、市场化、娱乐化是允许的;但是另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对之设立了程度不同的限制,因为执政党政权的正当性与革命文化之间仍然存在紧密联系.本文梳理了后革命时期的革命书写的四种基本模式和四个发展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启蒙时期历史修复主义模式,80年代后期的倒退式书写,90年代以后出现的戏说式革命书写,以及最新出现的宗教忏悔式革命书写.  相似文献   
106.
正法国最著名的牧师纳德兰.塞姆聆听过一万多人的临终忏悔,他说,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如果每个人都把反思提前几十年,便有50%的人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换句话说,我们大多数人在临终前,才知道自己的过错  相似文献   
107.
托尔斯泰的忏悔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对鲁迅有重要的影响,使鲁迅的忏悔不像基督徒面对牧师说出自己的罪过一样,是为了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良心的安宁,也不同于歌德笔下少年维特的烦恼,卢梭的自剖,在忏悔中包含超越世俗的个人英雄主义的骄傲。而是在本质上接近托尔斯泰的忏悔,是良知审判与道德规范的融合,在忏悔中包含着灼热的忧国忧民意识。这种影响融化在鲁迅的创作中,在《伤逝》中体现为涓生与《复活这》中的聂赫留朵夫一样具有深沉的忏悔意识、执著向上的精神、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思想模式,而且由于主人公忏悔的苦痛、执著追求与黑暗现实之间的冲突,两部作品都弥漫着忧郁感伤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8.
18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卢梭对中国的现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他的自传———《忏悔录》。在众多崇拜卢梭其人 ,仿效卢梭写作风格的中国作家之中 ,与之最为贴近的要数郁达夫。时代精神的契合、文学观念的相近、个性气质的投合 ,使郁达夫对卢梭很偏爱 ,并被世人称为“中国的卢梭”。但是 ,从卢梭和郁达夫的自传中却体现出两者不同的精神内涵。卢梭的自传只是借用“忏悔”的外衣 ,目的就是要突现自我 ,表现自我。与之相比 ,郁达夫的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到这种程度 ,他没有卢梭那样对自我的充分信任 ,他是在忏悔中寻找希望。卢梭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化的奠基人之一 ,而郁达夫也称得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大胆探索者  相似文献   
109.
忏悔意识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求真、求善、求美的内在心理活动和自我约束机制。鲁迅和托尔斯泰的忏悔意识表现为忏悔主体的自觉性、忏悔内容的深刻性和忏悔过程的连续性与持久性;同时,他们在忏悔的终极指向、忏悔的具体内容和忏悔的方法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鲁迅与托尔斯泰的忏悔意识对世界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0.
文题 几年前,北大青年作家余杰在余秋雨最为火红的时候披露了余秋雨在“文革”中一些所作所为,并质问余秋雨为什么在时隔多年之后仍然绝口不提当年之事。为此,余杰写了《余秋雨,你为什么不忏悔?》一文。当时无论是文坛还是媒体皆热炒此事,轰动一时。对此.人们的观点大致有两种:一种认为事过境迁,不必旧事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