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92篇
社会学   12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81.
正法国最着名的牧师纳德兰.塞姆聆听过一万多人的临终忏悔,他说,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如果每个人都把反思提前几十年,便有50%的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换句话说,我们大多数人在临终前,才知道自己的过错或者错过。无论我们是否知道  相似文献   
82.
2012年7月12日,西班牙的圣塞巴斯汀市。 加西亚·阿里扎巴拉加经常回忆起30多年前的那个雨夜。在那个夜晚,他的父亲被“埃塔”组织的恐怖分子杀害了。此前,父亲本采想开车捎他回学校的,但他最后选择了骑自行车。  相似文献   
83.
本文以鲁迅作品《伤逝》中子君的死亡原因的探究为切入点,对涓生的爱情和忏悔进行了剖析。认为其爱情实质是“无爱之爱”,即爱自己心中抽象的价值更甚于“他人”。之所以无爱,是因为在“无爱的人间”中的无能和无奈。而真诚的欺瞒才是真正的伟大的救赎。  相似文献   
84.
果戈理前期创作揭露生活的阴暗面 ,讽刺和批判庸俗的封建地主和官吏 ,开创了俄国“自然派”。其后期创作努力塑造正面主人公 ,通过人性复活的构思 ,宣扬道德感化、精神革命的主张 ,直接影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 ,确立了俄国文学的另一个方向 ,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5.
俄罗斯民族信仰的特点与托尔斯泰的宗教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末期 ,托尔斯泰成为俄罗斯社会的精神领袖 ,他的思想体现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特质。在忏悔中完善自我 ,托尔斯泰认为 ,只有不断反省、忏悔 ,人才能克制自身的动物性 ;躁动不安的俄罗斯魂不在意物质财富 ,渴望灵魂的归宿 ;痛恨强制与压制 ,托尔斯泰的无政府主义最终走向严格的自我管理、自我压制。托尔斯泰主义的实质与意义 ,就是要在传统价值分崩离析的世纪交替时期 ,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道德秩序 ,在人与动物之间 ,立起“人的骄傲”。  相似文献   
86.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卢布林的魔术师》是一部关于雅夏·梅休尔成长的小说。在成长过程中,雅夏经历了独特的心路过程:从魔术师雅夏到小偷雅夏,再到忏悔者雅夏。他的精神也经历了从狂妄到失望、从失望到绝望、从绝望到忏悔的轮回。作为一位玩世不恭的魔术师,雅夏的生活如同走钢丝,不得不在妻子和情人、情和欲中求平衡;作为一名犹太人,雅夏一生在流亡,皈依宗教似乎是他精神的最终归宿。但是忏悔中的雅夏愈发不能自拔,陷入了迷途和失望的怪圈中。  相似文献   
87.
日本新华侨女作家陈永和以“女扮男装”的“我”叙述历史,通过“身体”书写特殊时期底层人物的命运,审视身体与身份、权力、性的重重纠葛,特别是揭示了从性虐到享虐的女性悲剧。不同于往常灵魂深处闹革命的《一九七九年纪事》,以身体性忏悔的冷静,对当今社会具有现代性意义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可以说这是日本华文文学对中国文学所奉献的一点“收获”。  相似文献   
88.
<圣经>里有原罪与救赎观,人类始祖亚当与夏娃偷吃了伊甸园中的禁果,因此人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需要向"神"即"上帝"进行"忏悔",才能获得灵魂的拯救.忏悔意识在世界上广为传播,并给人类以深刻的影响.卢梭在欧洲启蒙主义运动中,力主"天赋人权",呼唤自由、平等与博爱,写作<忏悔录>,把自己曾经行窃、流氓、恩将仇报等恶行隐私暴露在世人面前.卢梭以他的赤诚与坦荡,被托尔斯泰誉为"18世纪全世界的良心".俄国托尔斯泰感受到自己作为贵族阶层的"罪恶",创作<忏悔录>,强调"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主张"人人忏悔,去恶从善".<复活>塑造了聂赫留朵夫"忏悔贵族"形象.巴金称赞托尔斯泰是"19世纪全世界的良心".德国勃兰特以"下跪总理"名扬天下,日本以屡屡参拜靖国神社而遭到全世界的谴责和唾弃.五四时期以来,中国知识分子进行"忏悔",鲁迅、巴金、曹禺、郁达夫、铁凝等作品中渗透了浓郁的"忏悔意识".这实际上是中国进步的知识人士张扬中国传统儒家"内圣"思想,即内心反省的结果,又融合了西方基督教原罪与救赎观和<忏悔录>思想精华的结晶.  相似文献   
89.
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形成是受历史渊源、政治因素等诸多因素制约的 ,当然也与知识分子本人性格情操相关。研究这一问题 ,对于构建民主的人文精神氛围 ,强化知识分子崇尚自由、尊重科学、倡导民主的主体人格 ,使中国文化以博大开放的姿态、自由自主的精神走向世界 ,无疑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0.
芥川龙之介和有岛武郎都是日本文坛上的著名作家.<蛛丝>与<一串葡萄>分别带有佛教和基督教的色彩.芥川龙之介的<蛛丝>通过主人公再度落入地狱,来解剖人的利己本性.有岛武郎的<一串葡萄>通过主人公犯罪得到基督教徒的宽恕,却拒绝忏悔,来强调人的主体价值.两篇作品的主人公皆不忏悔似有相似点,但心理结构相异,芥川龙之介在<蛛丝>中重在揭示人性中利己的丑陋根性和人生的绝望,他为此而苦恼,最后自杀;有岛武郎的<一串葡萄>重在强调人的不受外界制约的自我意志,以爱为核心,这样就会使人充实而有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