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6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44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先秦儒家“忠恕之道”的伦理精神透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作为“仁之方”的“忠恕之道”,以其情感互动的伦理意蕴,关系定位和换位思考的伦理原理,忠信、宽容、相互尊重和人格平等的伦理前提,揭示了“内圣”何以能够“外王”的逻辑推理理路,解决了家族情感能不能、应不应该、可不可以推及社会公共伦理的难题,提供了与儒学思想、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结构相适应的独特道德论证方式和道德思考方式,凸现了“忠恕践仁”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92.
儒家文化中所倡导的"忠恕"之道对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忠恕"之道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原理,充分体现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人际交往的对等律、利他主义、替代体验等普遍规律,为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3.
中国人人际交往中“忠恕”之道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文化中所倡导的“忠恕”之道对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忠恕”之道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原理,充分体现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人际交往的对等律、利他主义、替代体验等普遍规律,为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4.
蒋重跃 《河北学刊》2008,28(2):101-104
宗教的起源和发展一直是古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古史研究者对古代的宗教与社会问题进行了长期探索,这里发表的五篇文章分别表达了研究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刘家和认为,比较研究还应继续做同中察异的工作,就宗教与历史之关系而言,中国的三代与古代希腊、罗马本来各不相同;但不论前者的邦国,还是后者的城邦,都有自己的守护之神,这点又是相同的;可是在此之上,前者还有天或皇天上帝,后者则无,原因之一是由于前者在地上有最高的天下共主,而后者则无。杨共乐认为,敬重神灵,墨守礼仪,以敬神束缚民众,以礼仪统一思想,是罗马早期宗教具有的明显的目的性;敬仰民族神明,宽容外邦神灵,又使罗马的宗教传统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开放性;早期罗马的宗教传统是多神崇拜但有秩序,宽容外神但有原则,主要表现在新的外神从未渗透到罗马旧有宗教的核心,后者一直保持着主导地位。刘林海指出,基督教最初并非罗马的唯一选择,其优势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步确立的;罗马传统宗教自我更新的失败则把基督教推向了国教的地位。蒋重跃对《新约》的道德金规则与《论语》的忠恕思想做了比较研究,认为两者都主张博爱。但《新约》的金规则只有肯定式的表达,因为基督教的博爱来自上帝,上帝是无限的,上帝的爱也要无限地向外推出去;《论语》的忠恕思想则既有肯定式,也有否定式的表达,由于儒家的博爱来自人自身,人是有限的,所以人类之爱既可向外推出去,又要向内加以限制。这是二者最根本的差异。王献华在分析雅各布森的相关作品的基础上认为,对早期两河流域宗教的研究和对早期两河流域社会与文化的历史研究必须是合二为一的学术进程;在早期两河流域宗教研究中,神灵史的路径可以认为是下一阶段的学术方向。  相似文献   
95.
忠恕的界画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很遗憾他只有一幅作品存世,从这幅唯一的存世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郭忠恕的界画艺术。  相似文献   
96.
儒家把孝悌亲情视为"为仁之本",它是人与生俱来所具有的真情实感,是人的行为准则和礼仪道德规范培养的基础。礼仪教育当自孝弟始,由家庭教育做起,同时不局限于家庭血缘亲情,孔子提出了礼仪教育的实施机制——"忠恕之道",且由士大夫阶层作为"以身体道"的群体去推广实施。儒家强调道德伦理原则,并构筑了贯穿于个人、家族、社会和国家事务的方方面面的礼仪化人生。在不同礼仪场合,不同角色都有不同行为规范的要求,儒家重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7.
作为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以及"仁"的核心内容,"忠恕"之道历来是中国古人践行仁德的行为规范和基本方法。儒家忠恕思想的基本内涵在于"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中国历史上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产生重大影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张重要拼图。儒家"忠恕"思想中蕴含着"自律、平等、宽容"等精神底蕴,对于人们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意识、营造良好的和谐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8.
"仁者爱人"是儒家学说的第一义,此即爱全人类并兼及爱物。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它具有人类道德的普适价值。儒家主张"协和万邦",这在中国古代不免与"宗主国"意识的历史局限联系在一起。在中国近代,中华民族经与世界的交往形成了"民族国家"的观念。孙中山率先提出了"振兴中华"和"民族主义",其中包含着世界各民族平等的思想,蔡元培称其为"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折衷。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体现了忠恕之道的精神,"来自我们的文化传统,不全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在21世纪,中华民族正处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与邻为善"、"和谐世界"的外交方针符合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而又有新时代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99.
孔子的“忠恕”之道,即由衷竭力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处理问题。他为此奔走呼号一生。最终欲使人与人和谐礼让,消弭疑虑、互相攻讦乃至剑拔弩张的情势。显然,“忠恕”是天下和平、四海无波之根本。  相似文献   
100.
佛学自传入中国以来,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就与儒学这样或那样地妥协、融和,云冈石窟的第9、10窟虽然表现的是佛教内容,但仍闪现出儒家“忠恕”思想的火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