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4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3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91.
在工具理性和经济理性主导下的现代化进程中,面对形而上学终结和理想信念日渐式微的现实,人类自觉意识不能不重视守护道德崇高底线的生命伦理思维。而以自然人性预设和理性主体自觉为前提的西方现代伦理思维,在对于人的生命伦理的意义诠释和行为引领上,尽管有崇尚个性独立和人格自由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主客分离、价值至上、个人本位等弊端。与此不同,中国传统思维,尤其是儒家的正德利用厚生的泛伦理思维,从关注人的性命出发,坚持泛爱物的广义生命伦理思维,不仅弘扬人的德性生命,而且珍爱人乃至于万物灵灵的自然情欲生命。主张把伦理思维从主体际性推广到人与一切他者的领域。这不仅能够避免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而且有利于建构合理的生命伦理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2.
翁本泽 《东西南北》2008,(12):35-35
躲避危险的最好办法是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从前有一条鮈鱼,老鮈鱼临终前告诫它说:"如果你想平安快活地过日子,就得时刻警惕!"这条小鱼非常聪明。它开始思考问题,却发现不论到什么地方都危机四伏。在水中,四面八方游来游去的都是些大鱼,随便谁都能把它吃掉。还有那些阴险狡诈的人,为了让鮈鱼断送性命,什么鬼点子都想得出来!鱼网、捕鱼篓,还有钓竿!  相似文献   
93.
刘邦采是江右王门后学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运用比较观照的方法,通过先师王阳明的思想来透视弟子刘邦采的思想。可见刘邦采的“良知无见成”“良知分体用”的良知本体论与“性命兼修”“致虚致实”的良知工夫论虽从阳明学中可以引出,但实有别开新路的趋向。刘邦采渐离阳明之学别开新路的趋向有二:一是“良知无见成”与“良知分体用”偏离阳明“良知当下具足”与“良知只是一个”的良知本体论;二是‘复真阳”的“良知回归路’’与“性命兼修、立体致用”的“两种工夫”偏离阳明“致良知”的“良知扩充路”与“本体即工夫、工夫即本体”的“一个工夫”。刘邦采考察了德性的内在根据和修养的现实工夫,为当今社会的道德心理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支援意识。  相似文献   
94.
《郭店楚墓竹简》出土并整理发表以后,为学术界补写或改写先秦思想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思想资料。但学界对其中的儒家竹简(简称《郭店儒简》)分歧尤大。《郭店儒简》应定编为十一篇,可认定为子思学派之作,应命名为《郭店楚墓竹简·子思子》。其思想主旨是阐述了先秦儒家关于性与天道、王道与德治的思想主张,上承孔子的“德治”主义,下启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在中国思想史上起了从孔子过渡到孟子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95.
雷克昌 《老年人》2013,(3):38-38
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乃一国之君,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荣耀。他们的治国能力,决定着他统治下的王朝的命运,同时也决定着他们个人的命运。但除非改朝换代,封建帝王都是世袭登基,登基者未必就一定具有治国之能,而当皇帝也未必就是他们的爱好和追求。纵观中国历朝封建帝王,能把个人嗜好发展到极致但却治国无能者并不少见。而这些治国无能的皇帝结局大都很悲惨,不光祸国殃民,有的甚至丢了卿卿性命。  相似文献   
96.
王重阳性命双修的思想是在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其基本内涵包括性功和命功两个方面,具有先性后命的思想特点。在王重阳看来,实现性命双修的根本路径在于真功和真行双修双全,主张在真行的实践中要积善功、累德行以实现功德成仙的伦理追求。而这种功德成仙的追求只是王重阳性命双修的一个阶段。在功德成仙的基础上,王重阳更着重于修心炼性的内在功夫,倡导全真而仙的内在超越。全真而仙是王重阳性命双修的终极追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与传统道教先命后性的观念不同,王重阳的性命双修思想注重在心底上下功夫,具有心性超越的特点。这种心性的超越打破了传统道教注重肉体成仙的藩篱,修仙主体由肉体转向了心性,确立了王重阳全真而仙的性命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