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53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82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浙江学刊》2013,(1):225
《浙江学刊》热诚欢迎大家赐稿,来稿须知如下:一、来稿必须为纸质打印稿。二、必须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注释一律采用当页脚注形式,用阿拉伯数字(①、②、③…)统一编码,编码置于右上角。注释体例如下:1.布坎南:《同意的计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5页。2.郝铁川:《性善论对中国法治的若干消极影响》,《法学评论》2001年  相似文献   
62.
在儒家中持性朴论的典型代表是荀子和董仲舒,孔子也倾向于此论.《荀子》一书中的《礼论》、《劝学》、《荣辱》、《儒效》等都表明了人性朴,而《性恶》应该是荀子后学所作.董仲舒在继承荀子性朴论的基础上凸显了性中善的潜质,但不认可孟子的性善论.根据性朴论,人性不能说是善的,也不能说是恶的,而是中性的,故它不同于性善论,也不同于性恶论.性朴论也异于性有善有恶论和性无善无恶论.司马迁、董仲舒、韩婴等西汉中期的人未读过《性恶》,对我们推断它的产生时间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63.
人格理论是历代思想家关怀人生、追求理想、完善成人之道的理想结晶.孟子以大丈夫为培养目标,以居仁由义为核心内容,以性善论为基石,创设了理想的人格理论.为了成就理想人格,孟子提出了从心内求、持志养气、意志磨砺、反求诸己等一系列的实现途径.认识和把握孟子的理想人格理论,对当代的人格教育和人格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4.
本文试图通过揭示人性的双重性:即人性中的动物性(人的本性)和人性中的文化性(人的习性),来探讨孟子性善论的得与失。孟子看到了人性中的文化性,强调人区别于动物的社会属性,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孟子性善论也是有缺陷的:以人的习性来代替人的本性,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5.
“孔孟之道”作为强大的历史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最具象征意义的精神价值。作为固定说法,“孔孟”最早见于东汉马融的《长笛赋》,“孔孟之道”最早见于《二程集》。孟子为“孔孟之道”做出了四大贡献:一是温故知新,重在“仁”的发挥;二是推陈出新,重在“仁义”的发展;三是破旧立新,重在性善论、养浩然之气、孔子作《春秋》、距杨墨的发明;四是综合创新,重在道统论的发端。孟子以继承、创新的方式推进并发展孔子之道与“孔孟之道”,汉唐时期得到司马迁、扬雄、赵岐、韩愈、皮日休等思想家的推崇。唐宋后的孟子升格运动包括孟子其人圣人化、《孟子》其书圣经化、孟子故里圣地化的具体内涵,同时将“孔孟之道”置入文庙祭祀、科举教育两个系统。“孔孟之道”的精神内涵是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是人文主义的内在超越,将道德理想主义、文化守成主义集于一身,契合当代社会的人文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6.
孔子仁学包括善性、仁情和践行三个层面。孔子虽然未必主张性善论,但肯定了善性的存在。“道”其实包括善性与仁情两个层面,前者为道德行为之先验根据,后者为经验根据。性善论可具体解释为,主张人性是产生仁爱情感之潜在动力的理论。善性思想表明人类生命价值的最终根据不是人为设置的,而是天然即有的。当然,孔子非常重视人的主体性,强调通过人的努力将善性发扬壮大,但没有把主体的作用过度夸大,发展出与一切自然性相对立的“主体性”。儒家的实践理性不具有提供价值依据的地位和作用,只是仁情实现自身的形式或工具。  相似文献   
67.
孟子的生态伦理思想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的性善论是其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内因。从人性本善 ,推断“仁民而爱物”即有仁爱之心的民众才会去爱护万物 ,这是孟子的生态伦理定律。“仁民而爱物”命题还揭示了“功至于百姓”(仁民 )要与“恩足以及禽兽”(爱物 )相统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孟子提出的儒家理想生态社会充分贯穿了“仁民而爱物”的生态伦理理念。孟子主张实施仁政 ,以德治国 ,反对发动战争 ,这对保护生态资源是有积极的生态伦理学意义的。孟子“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生态伦理责任观看到了人类取之于自然 ,靠天 (自然 )吃饭的重要性 ,提倡树立永葆自然资源造福于民的生态责任意识 ,这对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8.
孟子创立性善学的理论与社会契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性善论开启了中国儒家的心性之学,从心性和本体的层面上,解决了孔子“仁者爱 人”的根源性问题,提出了“仁爱”理想的履践方式,回答了墨家、道家等学派的理论挑战。孟子的 性善学,可以作为转换、借鉴儒家道德资源,加强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9.
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一命题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大的分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中对人性的论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孟子荀子二人在人性的论述上虽然有很多不同,但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对现代语文教学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0.
孟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人性善思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从先秦人性论的发展,到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是一个发展过程,孟子性善论的提出是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殷周之际人文精神的反省,孔子仁的学说,中庸的天命之谓性都包含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并对性善做了种种深入的论证。他通过人禽之辨,与告子的仁义之辨等深入论证了人性善观点。人性善思想的提出后成为了中国文化人性思想的主流,对中国文化很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