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5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55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60篇
人才学   3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820篇
理论方法论   127篇
综合类   2040篇
社会学   137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181篇
  2011年   197篇
  2010年   210篇
  2009年   203篇
  2008年   273篇
  2007年   225篇
  2006年   192篇
  2005年   171篇
  2004年   189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40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1.
"意境"成为涵摄中国古代美学核心精神的现代范畴,得益于王国维、宗白华、叶朗等几代美学家的不懈努力。西学启发与现代学术自觉是他们研究意境的共同学术语境,而道家美学思想也不约而同地成为他们"塑造"意境的重要资源。王国维因康德、叔本华的非功利、无欲审美观联想到庄子的物我合一;宗白华以柏格森和歌德的生命哲学为先导,发掘了道家的生命精神,又以"象征"理念贯穿了他对哲学与艺术的共同体认,将庄子的艺道合一思想和老子"虚无"理论融入意境理论体系;叶朗则因了明确的以"意象"为中心的中国美学史建构目的,极大程度地开掘了道家尤其是老子思想的美学内涵,并赋予意境以新的意蕴。  相似文献   
112.
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论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方法论体系继承了人类法学研究方法的精华,为认识和分析法的本质属性提供了逻辑上的整体统摄,实现了经济、社会和哲学的三维方法视角。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论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它把法律现象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深入分析法律与经济、法律与阶级的内在联系,把每一个概念、范畴、原理都建立在丰富的实证材料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法学思维抽象和法学理论体系的叙述方法。  相似文献   
113.
本文简要论述了意境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及其优点,同时阐述了意境教学法和其它教学法的区别,并且强调了英语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应用语言的能力,应注重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而达到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4.
姚艳玉 《民族论坛》2008,(11):50-51
《高老庄》独特的艺术魅力来源于其对中国乡土知识分子"文化恋家"情结的复调叙述无法跨越现实与理想、传统与现代的差距,最终导致中国乡土知识分子"文化恋家"心态的必然终结。  相似文献   
115.
论王国维的伟大学术成就对当代世界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高度评价王国维于20世纪初首倡“世界学术”的宏伟前景,又从学术根柢、学术视野和学术成就等角度论证王国维本人已达“世界学术”的高度;指出王国维所继承和发展的意境说理论是世界上唯一的以中为主、三美(中国、印度、西方美学)皆具的美学理论体系,取得领先的学术地位,并也适用于西方文艺名著的评论和研究;王国维的论著运用了中西所有的研究和写作的方法,不仅与其划时代巨著之平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且其本身也有独立的学术价值,具有典范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6.
中国民问宗教既包括秘密民间宗教,也包括一般民间宗教,后者所占比例最大.中国民间宗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非正统性、三教合一、世俗性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中国民间宗教的劝善、因果报应、脱凡入圣等母题;同时,它在说唱叙述方式、对神话的颠覆、对民间艺术的诠释性意义等方面,有着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7.
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直至20世纪初期,情节,即舞台上演出事件的组织一直被认为是戏剧的支柱.但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戏剧情节的重要性已在后现代及其他反现实主义剧作家的手中被系统地蚕食或改变了,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剧作,把情节或边缘化,或置换掉,或戏仿掉.最近,几个实验派作家更是对情节的概念进行了更为激进和颠覆性的处理,不仅导致对情节这一概念的意义进行重新评价,而且也对其性质与功能进行了质疑.本文以具体文本为例,探讨了三种特别复杂有趣的情节安排.  相似文献   
118.
从柏拉图开始一直到现在,学术界对身体的研究与探讨从未间断,在20世纪又形成了新的高潮.但综观国内外的文论与批评,身体在叙事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美国学者丹尼儿·潘戴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对此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试图把身体与叙事学结合起来以构建所谓的"身体叙事学",但其研究却存在重大的缺陷,忽视了身体与叙事之间最为紧要的环节--身份.本文重点探讨身体与身份、身份与叙事之间的有机联系,从文化诗学的角度探讨身体与身份在叙述中的作用,并结合西方和我国最新的叙事研究成果,以建构全新的中国式身体叙事诗学.  相似文献   
119.
莫言小说中的死亡叙述呈现出独特的景观。在他的作品中,死亡是作为生命欲望的对照物而呈现的,死亡是生命的一种承诺方式,表达出的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喜悦,那些“美丽而庄严的死亡”启导读者领悟死亡的另一重意味。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有着死亡叙述向死悦生的独特品格。  相似文献   
120.
转型期电影叙述策略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本文对转型期电影叙述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了其平民化特征和开放式的叙述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