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3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90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26篇
人才学   30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31篇
理论方法论   72篇
综合类   860篇
社会学   365篇
统计学   1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纵观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群正在成为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要素之一。中国正处在城市社会来临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城市群的总体发展一直未能突破传统的体制性障碍,形成具有国际化功能大都市圈,更没有形成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城市群发展关系。面对全球化的城市竞争,城市群的发展及建构关系到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模式选择,中国的城市群要想在世界城市全球竞争的关系中占居世界经济价值链的高端区位,必须创造合理的、跨行政区域的、有内在市场机制关系的“城市群差序化格局”,并通过构建新型的城市群结构体系,直接参与城市全球化的竞争,创造中国区域现代化示范区。  相似文献   
162.
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运动在 2 0世纪初叶的日本文坛 ,被视为“异质文学” ,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川端康成积极倡导和实践新感觉派的文学理念 ,是新感觉派文学的重要理论家之一。他认为新感觉派文学具有作为新主观主义表现依据的表现派、立体派的哲学要素 ,受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川端康成的文学理论强调主观的力量 ,确信主观的绝对性 ,主张主观的直观感觉和“自他如一”、“万物如一”的一元精神世界。他的理论在哲学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范畴 ,对新感觉派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 ,过于偏重表现 ,过于追求新感觉 ,缺乏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3.
1930年代现代派小说叙事方式的基本特征是感觉化,具体表现为叙事语言的感觉化,叙事节奏的感觉化和以感觉为叙事结构中心,由是与中国现代小说既有的叙事方式区别开来,使1930年代现代派小说更准确地捕捉与表现了中国新型都市的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164.
张国安 《重庆社会科学》2007,(7):123-125,128
中国古人很早就开始了逐地中而治的努力,而据以确定地中的又应该是实际的自然生态、军事战略以及方便极星观测等综合因素。中原中心地区无疑具有综合的地缘优势。一旦占据了该地缘优势,占据者自然便将其各种相关因素巫术化、观念化以纳入具有广泛信仰背景的神圣天学系统,籍此,靠实力攫取的政治优势得到巩固和加强。久而久之也就成就了一种特殊的、越来越具有普遍意义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强有力的文化观念传统。  相似文献   
165.
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上海的新感觉派作家,在用现代感觉和新形式表现五光十色的上海社会的同时,也葆有了强烈的传统情结,这表现在其女性书写极力赞美传统的诗意女性而贬低都市摩登女性,在都市生活中频频向乡土田园回眸,在意象的使用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沿袭传统,这种传统情结的由来一方面源自作者的童年经历以及中国传统社会人类对女性和田园的"集体无意识",另一方面源自新感觉派作家在都市生活体验中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66.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写作中,启蒙化的“世界主义”观念及其与诉诸感官层面的都市“当下性”的互补和对立关系是一对引人注目的存在。启蒙话语中的现代性与向未来开放的、不可重复的时间意识联系在一起。对于个人而言,则要求把自己和时代、未来相关联。上海纨绔文人激进夸张的风格与此社会意识对他们的刺激有关。然而,他们虽然接受历史大叙事的指引,却又不自觉地被城市霓虹灯所魅惑吸引,在写作中出现了文化层面的先锋性和通商口岸物质现实的交锋,促成了以民族现代化为核心的启蒙现代性向关注个人体验的“美学”现代性的转移。  相似文献   
167.
李京玉 《云梦学刊》2002,23(3):82-83
找“感觉”使声乐教学中抽象的概念变为清晰的“感觉” ,使声乐教学由复杂变为简单。找“感觉”为教师启发教学及学生依靠感觉刻苦训练 ,掌握发声的技巧 ,提供了便于掌握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8.
高世蒙 《学术月刊》2022,(5):151-160
1930年代,围绕施蛰存主编的《现代》出现了两个创作群体,即“现代派”诗人和“新感觉派”作家。这两支队伍在人员构成和创作风格上多有交叉重叠。经由30年代文学场的合力构造,尤其是左翼阶级话语的反向定义,它们逐渐被典范化为与现实主义判然二分的形式主义流派,并在此后峻急的政治形势下淡出文学舞台。80年代学界以“现代派”的名义重新发掘“新感觉派”,将其追认为文学史上首个现代主义流派。至此,30年代诗歌领域的“现代派”和小说领域的“新感觉派”成员合流,形成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刘呐鸥、穆时英为核心成员的“现代派”。在新时期为这一流派清理历史浮尘和正名重建的过程中,或受制于历史遗留观念的影响,或出于意识形态站位的需要,其初始内蕴有时也可能发生位移,形成新的遮蔽。  相似文献   
169.
对公平与效率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思涛 《探求》2002,(2):46-48,54
关于公平与效率这一矛盾两极的对话由来已久 ,理论界也一直未停止过争论。邓小平南方谈话后 ,我们的改革实践更多地关注了效率 ,对公平的“兼顾”不太到位 ,基尼系数超过了国际警戒线 ,引发了社会躁动和不安。本文在直面社会分配不公现象的同时 ,从历史、现实、制度建设、改革代价等方面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 ,提出了维护社会公平“扩中、保低、调高”的基本思路 ,从而勾勒出了诸如“培育、孵化`发展极' ,缩小地区差距”、“加快城市化进程 ,解决农民收入低问题”等具体措施 ,力图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维护社会公平” ,达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0.
中心镇: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心镇是指在村镇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比一般建制镇和乡集镇的聚集功能相对较强、辐射范围相对较广的建制镇。中心镇位于城镇体系的末端,直接面向基层农村,是农村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中心,是物流、人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初级集散地。发展中心镇就是要打造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极,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集聚功能、集散功能、接纳功能、辐射功能和吸引功能。为此,就要按照发展极应具备的条件创造良好的环境,集聚各种要素、企业和产业,实现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