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90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26篇
人才学   30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31篇
理论方法论   72篇
综合类   858篇
社会学   365篇
统计学   1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51.
作家首先是表达生命的感觉的。但对于民族作家而言,族群的表达者,这注定是民族作家的使命与责任。在族群的表达者或者表达生命的感觉之间,民族作家往往注重的是族群的表达,而忽略表达生命的感觉。这实际上是对文学的本质的一种悖离。民族作家应该重新思考族群的表达者与表达生命的感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52.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感觉派是一种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追求文学的现代性与自由书写。这本应是一个去却了政治意味的文学流派,但它的发生、发展、壮大,直至最后消亡,却与政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它是政治与文学相互纠缠的活标本。  相似文献   
953.
北宋立国半个世纪后文风大盛,诞生了像范仲淹、欧阳修、"三苏"等众多大家,其盛况在中国文学史上并不多见,有直追盛唐之势.在考察北宋文坛盛况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些文坛巨擘都与一个被神宗皇帝誉为"两朝顾命定策元勋"的重臣或师或友,这个人就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韩琦.韩琦在从政之余创作了大量诗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文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20世纪90年代之前,关于韩琦的研究极少,在一些史学论著中偶尔涉及到韩琦及其贡献,几乎没有专门研究韩琦的学者和论著.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有部分史学家开始将韩琦纳入研究视野,相继发表了一些论著,但有影响的成果较少,研究领域也主要集中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其文学成就极少提及,这也是韩琦研究的一个缺憾.因此,有关韩琦的研究,无论在研究的深度上还是在研究的广度上都有进一步开掘的必要和可能.  相似文献   
95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一个异军突起的流派——“新感觉派”,该流派把繁华的都市上海通过具有现代感的语言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但又很快消失在中国文坛上。这条文学之路的折断,有时代社会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其自身的原因。他们成功之处是对语言、形式的革新,但对文学形式的执着成为他们创作的局限。我们可以以刘呐鸥、穆时英为主要讨论对象,从其电影语言在小说创作中的生硬转变、肉体的色情化描写、对人性挖掘能力的贫乏这三个角度来探讨中国“新感觉派”的局限与消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955.
吴井泉 《学术交流》2008,2(1):144-150
20世纪40年代以延安诗学为主流的现实主义诗学理论建构,主要是在西方和前苏联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浸润下,尤其是从"左联"革命诗学和毛泽东的<讲话>中汲取灵感和理论资源而生成的.它既发挥了革命诗学的"理知主观"之长同时又吸纳了"客观写实"之优点,其理论构成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诗中的人物或抒情主人公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典型,其身上凝聚着两极对立中的审美偏移倾向;二是主观的楔入,现实主义诗学内在张力的凸显;三是对情感的肯定与认同,呈现出现实主义诗学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诗学的主体核心部分即训谕性也就是主观的人文理解要远远偏重于客观的真实性.这是延安诗学与其他的现实主义诗学的迥异之处.  相似文献   
956.
新感觉派小说的"欲望叙事"是一种存在主义的言说方式,即,新感觉派从幻象般的感觉中开掘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焦虑与存在状态,以自己独特的欲望叙述与存在主义的"艺术生理学"实现了对接。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和尼采的权利意志是"欲望哲学"或"艺术生理学"的思想根基,它们从生命存在的本质、人和世界的关系来认识与理解身体、欲望和艺术的本质,试图以此创造新的思维和生命形式及其可能性。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认同存在主义的"欲望哲学"并将自己的生命化作一个"存在"的问号,通过这个问号重新探询欲望诉求的可能性。而从王国维到新感觉派则显示了非理性主义欲望叙事在现代中国演变的轨迹,如果说在五四文学的欲望叙事中"欲望"和"启蒙理性"共生,那么新感觉派以"感觉"的方式通过对欲望话语的伦理改写,思考人在"欲望"层面上作为生命存在"主体"的自觉是否可能,从而凸显了欲望对"文化"——存在主义叙事的意义。  相似文献   
957.
从孔子的"绘事后素"的艺术主张谈起,论述了艺术心境的特征,并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不充分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理"(理性、理论、思想)先"文"(文学、文学创作)后的创作模式,这破坏了作家艺术感觉的纯正性和完整性,无法达到"绘事后素"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58.
特早巨无核 欧美种,自然无核,穗 重500g左右,着粒紧凑,果粒圆形,紫 黑色。粒重8-10g,经药物处理,穗重 700g左右,粒重10-14g,肉质坚硬,含 糖16%左右,风味好,品质优良,树势强。 结实力强,不裂果、脱粒,果实耐贮运。  相似文献   
959.
意识流是最先走进中国当代文坛的西方现代派表现手法。世界现代小说中,感觉印象描写是意识流小说的主要特征之一。经典意识流小说家乔伊斯、伍尔夫、普鲁斯特都非常重视感觉印象描摹,并将其视为沟通人物意识、潜意识以及生命意识的重要桥梁。中国当代作家在学习西方文学的过程中,也重视感性素材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但是,他们对感觉的认识和描写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进程,一般停留在理性认知与理智感觉阶段,还没有伸入到人物意识里层,感官印象描写也常常融入主观个人化色彩。然而,无论如何,中国当代小说通过"化"用感觉印象等西方意识流表现手法,使作品对审美价值、个体价值的把握与呈现得以逐步展开,而其中对感觉与个体生命关联的探讨,更值得我们深思与回味。  相似文献   
960.
泛珠三角区域城市群协作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泛珠三角区域城市空间合作发展的道路,认为泛珠区域要形成以若干个中心城市为极核的城市群.通过城市群组团式协调联动,跨区域发挥城市群集聚与扩散作用,构建分工明确的内外圈层,以产业链推动城市群协作联动,在泛珠三角区域内逐渐形成中心突出、多点支撑、整体优化、多层次梯度辐射的网状空间合作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