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6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9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72篇
人才学   2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57篇
理论方法论   77篇
综合类   1207篇
社会学   132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鲁迅少年时代,在故乡绍兴看过不步家乡戏,曾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一直念念不忘,甚至离开故乡后,在自传体小说《社戏》中还写到,“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大多把目光集中在“域内”汉籍的研究上,而对“域外”汉籍,则很少涉及。近20年来,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在域外汉籍的整理和研究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刊此次邀请七位这一领域的“拓荒者”,他们对域外汉籍的界定,域外特别是东亚的汉文小说、诗歌和戏剧的具体情况,域外文人对中国原作的拟效,国内汉籍的东传以及百年来中国文人对域外汉籍的寻访,都作了精练而全面的介绍,并提出许多尚待研究的问题。本期刊发域外汉籍研究的一组文章,就是希冀能引起更多学者对这一问题饶有兴趣的探索、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初的中国文学场域中,作为西方最前沿的“新浪漫主义”文学潮流的爱尔兰戏剧经由沈雁冰、郭沫若等文人的译介逐渐进入国人的视野,并因其所内蕴的反帝反殖语境与民族主义诉求而与中国社会的“救亡”主题产生了一定的共鸣。其中,爱尔兰戏剧家格雷戈里夫人的剧本得到沈雁冰更多的译介。但是,在“五四”时期“反抗与解放”的文学主题语境中,格雷戈里夫人剧本的民族性暗示乃至爱尔兰戏剧运动整体的民族独立诉求在一定程度上被遮蔽,其价值意蕴最终也只能落脚于“讽刺剧”“道德剧”等文体层面。这一方面表明,译介本身或许就是一场从原文到译文的歧义丛生的理论旅行;另一方面也表明,文学的审美价值与政治意义总是具有张力地在译介的过程中与社会需求相互映照、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魏策策 《社会科学战线》2021,311(5):180-187
《威尼斯商人》在中国舞台上极受欢迎,也是上演次数最多的莎剧之一,该剧的各种改编样态形成了跨文学、跨媒介的《威尼斯商人》在中国的文化共同体。早期的文明戏演出、戏剧协社1930年演出的《威尼斯商人》、1937年梁实秋亲自宣传的南京国立剧校演出的《威尼斯商人》等,代表着《威尼斯商人》在现代中国舞台实践的三次高潮,由于改编演出的立场与视角不同,呈现出以律法为主的立场、以鲍西亚为主的女性话语视角、以夏洛克为主的民族主义视点等不同面相。《威尼斯商人》的中国化改编与演出,不但使莎剧在中国焕发出新的生命,也推动着现代中国文化与思想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直至20世纪初期,情节,即舞台上演出事件的组织一直被认为是戏剧的支柱.但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戏剧情节的重要性已在后现代及其他反现实主义剧作家的手中被系统地蚕食或改变了,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剧作,把情节或边缘化,或置换掉,或戏仿掉.最近,几个实验派作家更是对情节的概念进行了更为激进和颠覆性的处理,不仅导致对情节这一概念的意义进行重新评价,而且也对其性质与功能进行了质疑.本文以具体文本为例,探讨了三种特别复杂有趣的情节安排.  相似文献   
16.
17.
18.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其审美价值究竟偏向于文学性还是剧场性,其功能究竟是重启蒙还是重娱乐,这历来是争议不休、难有定论的问题。即使在今天,中国一些戏剧学专家依然因为各自侧重点的不同,从而看到了当代中国戏剧的两种迥然不同的走向。通过对中国近代以来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戏剧进行分析,发现这两种走向其实并不矛盾,相反是整合。当今,在中国戏剧创作中文学与舞台、启蒙与娱乐间对立、偏废的现象正逐渐消淡,二者的融合与统一日益成为一种明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茅盾是著名的小说家,对于戏剧,可说是门外汉,但他关于戏剧的评论文章,对戏剧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他引进现代主义戏剧,重视戏剧的艺术性;关注戏剧改良,注重戏剧的功利性;适应时代发展,重视戏剧的大众化,茅盾开放的戏剧观,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郑立柱 《广东社会科学》2022,(4):103-112+287-288
抗战时期的晋察冀边区戏剧,在对民众进行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中具有独特优势,对动员民众支持、参与中共革命发挥了巨大作用。边区戏剧的独特优势和巨大作用,源于其革命、娱乐、艺术的多重属性。革命属性,决定着晋察冀边区戏剧应服从和服务于现实需要,成为中共革命的有力推手;娱乐属性与革命属性相互依存、交融共生,但也存在着相互排斥一面;戏剧的艺术价值与革命属性如何取舍、二者关系如何处理,在晋察冀边区长期存在分歧和争论。总体而言,在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晋察冀边区戏剧在高扬着革命主旋律的同时,也兼顾了戏剧的娱乐属性和艺术价值,使革命、娱乐、艺术三重属性维系着某种程度的动态弱平衡,从而使其在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极大地配合与推动了各项工作,为中共革命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