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1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111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198篇
社会学   1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萧平汉 《学术交流》2001,(2):130-133
战国变法运动的目的是要建立起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它以富国强兵为争夺天下的手段,用加强中央集权来打击内部的分裂势力.变法运动的过程是体制改革的完成与大一统实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42.
战国秦汉之际的小农与国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秦汉之际,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其中影响最深者,一是中央集权的“大地域”性质的国家权力的形成与确立,二是以“五口百亩”之家为主体的个体小农生产者的广泛分布。由此确立的集权国家与个体小农间的共生互动关系,奠定了秦汉以后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格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探讨这一时期国家与小农之微妙互动关系的形成过程、具体表现及影响,为我们更深入理解传统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内在机制,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本。  相似文献   
43.
战国以来养士之风盛行,其流风余韵,波及西汉前期.爱才惜才的梁孝王刘武周围聚集了众多的文人,通过对<西京杂记>以及谢惠连<雪赋>有关这个文学人物集团的描写的考察,可以看到梁孝王集团在后代文人文学想象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4.
我国古代适用性设计思想具有一种完整的统合性特征,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设计观念为其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它包涵了以人为中心的实用性设计理念、以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的适应性设计理念、以人与社会关系为核心的服务性设计理念三方面的基本内涵,其包涵的文化价值对于当代设计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5.
战国文字在原有形体的基础上增加声符,孳乳产生新的形体的现象时有发生。从出土文献看,战国文字注音形声字所加注的声符与原字之间的语音关系比较密切,而且有明显的规律性。战国文字大量注音形声字的产生应该是由于原字语音发生了变化,从而对原字加注声符以利于更好地标示读音。  相似文献   
46.
战国策》作为战国典籍,在思维上具有发散特征,主张注重对形势的顺应和改造,言辞上磅礴恣肆,较之战国时代其他典籍,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作者由《战国策》4种“势”的情况中的地势,引出了“地理势能”这个新概念,认为地理的分裂造成了这种潜在的蓄势力量,从而形成了战国中的外交合和力与张力,对策士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影响,并因此造就了《战国策》中的一系列特征。同时还分析了地理势能与4种“势”的关系,其中地理势能与时势、事势是并向的,与人势是对向的。  相似文献   
47.
质宫制度是战国时期出现的一个以法治军、整军经武的重要制度。当时的质官制度有明确的拘押对象;有严格的建造规定;有严密的防范措施;有专门的饮食制度和居住条件;有人质的行为规范及质宫中奖惩制度等。它的出现使列国军队的战斗力普遍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48.
论战国客卿     
客卿是战国时期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客卿的产生归根结蒂是社会需求的结果。客卿产生的途径多种多样,以应对献策为主。客卿对战国局势发生了重大影响,秦国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客卿执政的历史。东方六国也常常为客卿所左右。  相似文献   
49.
由于养士之风在战国的普遍盛行,这样,"托"便成为战国士人在"仕"、"隐"之外的一种重要的生存方式."托"包括"托于诸侯"和"托于私门"两种.养士的权贵与寄食的门客之间有着复杂的"报"-"施"关系.本文尝试着梳理这一中国历史上有所本源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50.
张玉金 《殷都学刊》2011,(3):102-110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殹"和"也"不是一个词的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而是两个不同的词:"也"属通语,"殹"为秦国方言词。"殹"有用作句末语气词和句中语气词两种用法。句末语气词"殹"可用于陈述句之末(包括单句、复句、分句之末),表示判断、确认肯定的语气;用于疑问句、祈使句末的"殹"也是如此。句中语气词"殹"可用于主语、状语、定语之后,也可以用于转折短语之中,都表示停顿语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