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3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6篇
社会学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戴望舒前期诗歌内在精神的指归 :在传统和现代之间 ,在寻找和流浪之间 ,在逃遁和无可逃遁之间关注和探寻 ,形成了独特的诗歌内质和风格  相似文献   
52.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道路,是从沉郁到振奋,从振奋到低沉,这种创作道路,形成了诗人的诗歌创作风格是忧伤、悠长的境界,灵巧、晶莹颤动的组合。  相似文献   
53.
戴望舒诗集《望舒草》所建构的无韵自由诗体正是诗人"为自己制作最合自己脚的鞋子"。在向法国象征派借鉴和探索的过程中,戴望舒以极大的艺术热情找到了法国象征派和中国传统诗学的契合点——诗歌内在的音乐精神。  相似文献   
54.
本文通过对现代诗人戴望舒诗作的解析 ,论述了诗人从“象牙塔”走进革命行列 ,从苦闷、彷徨到求索、奋进的生命里程和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55.
叶李 《江汉论坛》2007,(11):141-142
崇文书局2007年5月出版的刘保昌先生新著《戴望舒传》,以一个诗人的个人生命史,一种"别一抒情话语"的形成及发展史,穿越岁月的烟尘,激活了我们的历史记忆.在中国新诗经历了蹒跚学步的起步阶段和20世纪20年代的初步发展后,执着于诗歌梦想的诗人曾经这样用整个生命去吟唱与探索;中国新诗在30年代就曾经绽放出这样的华彩和拥有这样的荣光.  相似文献   
56.
在20世纪30年代的诗坛,戴望舒无疑是位领军式人物,他极力倡导现代诗,实验现代主义诗歌,一大批青年紧随其后,形成继郭沫若之后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第二个高峰。诗人一生,虽只留下90多首诗,诗作数量不多,但其间的投影却是五彩斑斓的,远非一个现代派所能囊括,这也就给戴望舒的研究者带来一定的难度,如何准确地把握戴望舒  相似文献   
57.
孟晖 《理论界》2008,(2):149-150
戴望舒是20世纪上半叶杰出的天才诗人、现代诗派的代表人物。本文对戴望舒“诗情”的特点和其思想文化背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戴望舒对诗歌理论有着独到的见解,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是其自由主义立场。他的创作实践从注重诗的音韵、转向对“诗情”的不懈追求,作品含蓄内敛,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58.
《雨巷》作为中国30年代现代派象征主义诗歌代表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以其朦胧优美的意象、婉转悠扬的节奏、哀而不伤的主题为中国现代诗歌从新月派和象征派向现代派的过渡架起了一座桥梁。本文旨在从认知语言学象似性的角度来分析《雨巷》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59.
肖绮雯 《社科纵横》2008,23(10):93-97
戴望舒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引领中国现代派诗歌的领军人物,曾因一首多元化诗歌<雨巷>而背上好坏参半的猜疑.笔者企图从文化承继之多元与审美视觉"和而为贵"角度去重新认识诗人的艺术成就及其对现代派的贡献.  相似文献   
60.
戴望舒出生于江南地域,年少时受过吴越文化的熏陶,因此其诗歌作品大多受到江南民俗文化的影响,富有江南地域文化的特色。本文基于地域文化视角,选取江南地区的民俗物象、田园物象、水物象这三个特有的江南物象探析戴望舒诗歌世界的文化根基,并结合戴望舒的诗作分析戴望舒诗性文化构建的过程,深层次探析戴望舒诗歌诗性文化的组成要素,分析其诗歌独特而浓郁的江南文化底蕴,进而探析戴望舒自身最独特的文化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