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7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05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受乡贤朱熹实事求是思想的影响,戴震认为儒学经典包含着古圣贤对自然、生命和社会规律的体认,主张以文字训诂为手段发掘经典文本之义,运用心证方法探讨古圣贤立言之旨。尽管朱熹与戴震走上了相同的经典诠释之道,但是由于心证方法的运用,面对同一部经典,他们往往做出了大相径庭的诠释。经典诠释明显地带上了个人偏好和时代意义。然而仔细比较朱熹和戴震的《中庸》诠释差异,我们可以发现,戴震思想来源于朱熹理学,并发展了朱熹理学的合理内核。戴震对朱熹理学的发展既是其个人思想的表现,也是时代发展在他思想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2.
戴震思想的研究,长期停留于汉学与宋学、经学与理学以至于“欲”与“理”的方法之争和概念之辩以及唯物与唯心、理学与反理学的思想路线斗争的理论研究层面上,遮蔽了戴震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尤其是儒学思想发展历史以至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从而也就不能全面地、准确地和完整地评论和判定戴震思想的真实价值和历史贡献。从宋明理学以及儒家思想的历史发展尤其是其内在的思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这种传承关系所导致的原有思想理论的深层结构的深刻变化,以及这一变化所产生的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变动的社会影响三个方面,反省和反思戴震思想的地位和意义,重新评判戴震思想的真实价值和历史贡献。得到的结论是:首先,从宋明理学的发展历史看,戴震是新安理学的终结者;其次,从儒家思想理论自身继承和发展的历史实际看,戴震是儒家思想理论自身继承和发展的哲理化进程的终结者;最后,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戴震是通过关于“理欲之辨”的理论批判所实现的对于“理学思辨模式”的片面的和偏激的思想实质及其反社会和敌视人的社会功能批判的实践批判者。  相似文献   
103.
在中国哲学史上,戴震是第一个从"血气心智"上为人性学立论的学者。他通过对"血气心智"的内在思想逻辑结构解析,来展现人性论中"血气"之自然与"心智"之必然之间的内在和谐关系,把人的自然属性提升到人的本性高度。与传统人性论不同,戴震人性论把人性从自然哲学过渡到人的内心世界,把人性论看成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素质、一种境界和一种修养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04.
本文对于余英时先生关于章学诚在治学过程中受戴震影响一说,根据有关史料进行梳理辨析,认为章学诚对于戴震的学术旨趣既有相许之处,更有相异之见,而其取舍标准,则在于章氏一贯的学术旨趣主张。章学诚通过与戴震的两度相晤,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独特的治学道路。  相似文献   
105.
从《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经师经义目录》、《国朝宋学渊源记》看,江藩基本把握住了戴震的学术全貌,比较注重戴震对友朋后学的影响,当然,这两点处处都渗透着江藩的“纯汉学”眼光;江藩对戴震以“晓徵为第二人”颇有微词,这是缘于他认为戴氏之学低于钱大昕,实际上他在多处是惠戴并称的;江藩品人论学多以戴震为参照,其前辈学者及友朋论戴惠之学亦无贵己贱彼之迹象。认为吴皖分帜之观念始于江藩且其有重吴略皖之倾向,实有武断之处。  相似文献   
106.
戴震(1723—1777),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等官,为乾嘉时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数学家,精通音韵文字训治之学,于乾隆十七年写成《屈原赋注》传于世,其注《骚》之原则与特点颇为鲜明。本文分析论述了戴震注《骚》的原则及特点。  相似文献   
107.
戴震与理学     
戴震既终结了理学又没有终结理学。从价值观的层面看,戴震与理学同属中国传统道德理性主义价值系统,故戴震没有终结理学;从政治层面看,戴震揭露理学“以理杀人”的社会政治作用,可以说戴震终结了理学。  相似文献   
108.
儒学究竟是维系人心、规范人的社会关系的人生学问,还是由概念辨析、逻辑推理所建构的哲学系统,这是儒学研究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研究所必需思考和直接面对的大问题.戴震直面儒学失却匡范人心、维系伦常的社会功能以及宋明新儒学“以理杀人”的现实,延续儒学传统的经典诠释学的方法,从思想理论上分疏和辨析了儒学作为学问和作为哲学所具有的截然不同的社会功能和效应,从而提出和完成了终止儒学哲理化进程以回归其学问特质的历史性任务.出于思想理论分疏和辨析尤其是学术论战的需要,戴震的学术思想、特别是通过经典诠释学所实现的他的学术思想的理论精华和思想贡献,仍然属于哲学范畴;但是,戴震哲学以后,以儒家学问为思想理论资源的“道德的形上学”的理论建构和思想实现已无可能.  相似文献   
109.
徽学新说     
《徽州社会科学》2008,(2):40-42
徽州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近些年来.徽学研究不仅在我们徽州“热浪滚滚”,就是世界各地,也已研风日盛,成为一门“显学”。我们徽州先后成立了戴震学术思想研究会、程朱理学研究会和胡适思想研究会(绩溪),并且年年有活动、岁岁有宏论,可谓成绩卓著,硕果累累。我有幸参加了朱子、戴学的有关研讨活动,学习了不少知识。但也感到有点困惑,即:朱熹的学术思想和戴震的学术思想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往往开朱子会时不免要“扬朱抑戴”:而开戴研会时,又得“扬戴抑朱”  相似文献   
110.
戴震以人性论为基础提出了他的理欲观,与程朱相比,他既看到理和欲的统一性,又看到理和欲的矛盾性,提出了对立统一的理欲观和人性择善论的思想。这不仅在新安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近代思想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