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7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05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戴震是18世纪中国学术的高峰,他不但是一位哲学家,同时还是一位自然科学家;采用西学与近代科学的视角理解他的“仁智”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儒家与科技之关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2.
江永的《昏礼从宜》是清代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它的主旨为“礼失求诸野”,分论点大致有三:古礼多与今之人情相违,今俗多深得古礼精义,经济是影响礼节变化的重要因素。它在一定意义上颠覆了以朱熹《家礼》为代表的家礼学传统。这说明江永并非恪守朱学,而戴震的反朱思想受到江永的直接影响。江永与戴震对朱熹既尊敬又反对,其实并不矛盾:他们尊敬的是朱熹的创造,反对的是后人对朱熹的墨守与滥用。  相似文献   
83.
自然与必然是贯穿戴震哲学体系全部内容的两个范畴。戴氏以自然而然和自由自在规定自然,以"至当不易之则"规定必然,以"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规定自然与必然的关系,进而将物的生长及人的成己均视为一个自然→"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的循环发展历程,倡导了一种理与欲、德与福、价值与事实相统一的、活泼充实的、直面生活的伦理。从而恢复了在宋明理学那里遗失的先秦儒学的原初精神。  相似文献   
84.
针对程朱理学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二元对立并以前者压抑后者的理论观点和价值取向,戴震重新思考了人性的基础、内涵等问题。他以"血气心知"来规定人性,把人性建构在自然实体的基础上,并从自然生成和社会构成两方面进一步阐述了"血气心知"的人性内涵;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古代儒家的性善论进行了改造,表现出某些前近代色彩。  相似文献   
85.
关于国家图书馆所藏<戴氏经考>与戴震<毛诗补传>二者之间的关系,恩师杨应芹先生曾做过论证,而戴震挚友汪梧凤在<诗学女为>中大量引用<戴氏经考>内容又为此结果提供一项重要佐证,汪梧凤亲睹<戴氏经考>的时间很可能为戴震馆于汪家不疏园期间.  相似文献   
86.
论清代儒学的再整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志明 《文史哲》2005,(5):46-49
清代儒学家力图从儒家经典中重新挖掘儒学的意蕴,致力于儒学的再整理。针对宋明理学的弊端,顾炎武提出两条挽救儒学的措施,一条是正本清源,另一条是由器求道。戴震提出“道器一体”、“气化即道”、“理在事中”、“理存乎欲”等新观点,重申了儒家关心国事民瘼的民本主义思想,恢复了经世致用的学风。清代儒学表现出较强的批判意识和学术独立的意识,构成儒学的第四个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87.
“人文主义”是humanism的译名。在中国 ,晚明社会和清朝前期以李贽、汤显祖、戴震、曹雪芹等人为代表的启蒙思潮 ,适宜于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思潮在当时的中国虽然没有掀起西方那种文艺复兴运动 ,但它是近代文明的滥觞。《红楼梦》这部贯穿着人文主义思想的著作 ,无论是在封建社会“末世” ,还是在近现代 ,都是读者的启蒙教育书。就是对于今天的读者 ,它也仍然有着启蒙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88.
戴震进四库馆后与钱载发生激烈争执一事,追溯钱戴争执的缘起,在乾隆三十一、二年,戴震曾因议论朱彝尊《经义考》而招致钱载极大不满。馆中的争执,不是双方交恶的开始,而是交恶的持续和总爆发。从中可见戴震在治学方向上的自觉及考据学的高涨所引起的社会反映,同时也能看到朱彝尊在乾隆年间北京学人中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9.
戴震是清朝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本文旨从《与是仲明论学书》入手,通过对戴震治学目的,治学方法的分析,得出戴震治学的旨趣在闻道,治学的方法在于考据,不佞汉,不唯古,兼采汉宋。  相似文献   
90.
朱熹之学与戴震之学最大的分歧在于对"理"的哲学阐释上。朱熹将"理"绝对化从而产生"理"的本体哲学,戴震将"理"纳入生活则形成了"理"的伦理哲学。戴震在对善、义、理、道等作阐释时态度谨慎,并无意指责程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