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11篇
丛书文集   165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242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71.
《古文尚书》百篇基本未失 ,多保存在后世的不同版本的书中。《逸周书》当属《古文尚书》。  相似文献   
472.
张九成《尚书详说》久已亡佚,辑佚可得18万余字,据此可观其《书》学思想之梗概。张氏相信孔子序《书》说,解《书》注意挖掘微言大义。学于杨时,其《书》解深浸理学之思。又从游宗杲,逃儒归释,往往以佛理解《书》。又每以天人感应之说阐说经义,以矫时弊,以儆人主。解经中激烈批评周穆王、平王无志,直指当朝主和之苟且。其以解《书》为思想斗争之手段,彰显了士人之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473.
孝宗退位前夕,史浩完成《尚书讲义》进献孝宗。《尚书讲义》既是阐释儒家经典的经学著作,也寄托着史浩在和战、孝道、近习等南宋重大政治主题上的思考。他引入“心”“迹”范畴阐释经文“重华”,改变传统的阐释重心,旨在化解孝宗“改父之政”的政治伦理风险;在阐释经文“亮阴三祀”时,通过反向批评丧期“权制”,凸显孝宗执意行三年丧的意义;又巧妙地嵌入“私恩”话题,使经文“明试以功”的目的,由传统阐释下防止“利口空言者获进”,变为针对孝宗朝近习政治的杜绝私恩侥幸者获进。在历史语境中考察《尚书讲义》,揭示其中的时代问题意识和现实政治关怀,能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儒家经典阐释的特征,提供一个生动的案例。  相似文献   
474.
本文以天人关系与天命观结合的视角考察儒家天命观结构的建立,并且以《尚书》为导源,可见儒家天命观的演变。《尚书》中《商书》《周书》家天下的政治,商周汤武革命促使天命观念的形成,成为儒家天命观的发端。孔子通过对周人天命观的继承与发展,承认周以来天的权能将之视为最终依据;突破周人天命观念的结构,建立以个体遭遇为内涵的时命观;以人人禀赋为内容的性命观;以天人互通为归宿的知命观。先秦儒家天命观的结构摆脱周人天命限于统治者阶层,发展为人人赋有的禀性,即天命由君权神授转向人性天赋;冲破周人天命神意的束缚,将焦点投注于人,即由天命的宗教性转向人的道德塑造。由此,儒家建构起其思想的核心基础,成为儒家缘起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475.
《洪范》是《尚书》中反映殷周之际政治思想成就的一篇重要文献,自汉代至清末,它都是《尚书》学研究的中心。刘节于1928年发表的《洪范疏证》一文,大胆怀疑传统看法,将《洪范》成书下推至战国晚期,这极大影响了《洪范》学、《尚书》学和中国古典政治思想的传承与新诠。丁四新教授的新著《洪范大义与忠恕之道》,重续汉儒和宋儒的《尚书》学传统,以新的材料、新的视野和新的方法来论证《洪范》为周初作品,进而挖掘《洪范》本身的治道哲学内涵,在《洪范》著作年代考证、大义阐发和经学方法上都取得了重要突破。是《洪范》研究重回“中国立场”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476.
在清代汉学兴起过程中,汉代的伏生与郑玄两家《尚书》经说重新受到重视,先后形成了以宗郑为代表的古文经学一派和以师伏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一派,两派之间发生了多次交锋,可称之为清代《尚书》学中的伏郑之争.伏郑之争涵盖了《尚书》学的文献层面、 经说层面及相关经说史料的性质归属层面等,其产生原因与清代经学重视师法家法的整体风气及今古文经学背景下学术风尚、 学术背景改变密切相关.清代《尚书》学伏郑之争不是两汉今古文之争的历史重现,而是清代学者在新的知识背景及历史语境下对两汉《尚书》学的阐释与重塑,其背后牵涉到的学术背景、 政治环境与现实诉求都与汉代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477.
王翱一生历仕七朝,辅佐六帝.景泰四年(1453年),六十九岁的王翱接替何文渊为吏部尚书,辅佐同为吏部尚书的王直,第二年正式接管吏部.吏部尚书,作为六部长官之首,位高权重,王翱执掌吏部十余年,在任期间始终知人善任、奉公守法,与内阁首辅李贤,一内一外,共同辅佐英宗,使天顺一朝的政局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478.
杨坚 《船山学刊》1994,(1):121-132
记参加船山逝世三百周年纪念会之收获 纪念船山逝世三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1月3至6日在湖南衡阳举行,与会者除国内学者外,尚有港台及新加坡学者等,共百余人。予亦应邀赴会。以素日之寡交,识众多之时彦,亦一乐也。学者代表、武汉大学教授萧(?)父在开幕式发言缕述近年船山研究之成就。列《船山全书》之出版为第一项,谓其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所晤各国学者莫不盛赞此书。“《船山全书》  相似文献   
479.
罗曲  方尧尧 《领导科学》2012,(21):50-51
杨嗣昌(1588—1641),字文弱,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明崇祯十年任兵部尚书。他在明末为大明王朝的军事问题鞠躬尽瘁,但仍免不了饮恨殉职的结局。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因为其人缺乏大格局,杨嗣昌的悲剧应当为今天的领导者所鉴戒。明天启七年(1627)三月,陕西澄城农民抗交地租,杀掉地方官,揭竿而起,拉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崇祯十年(1637)三月,杨嗣昌抵京,崇祯皇帝立即召见。杨嗣昌提出安内方可攘外的策略,认为农民起义是心腹之患,而关外的清军只是肩臂之疾,因此主张军事重点应放在镇压内乱上。为了达到  相似文献   
480.
苏轼《东坡书传》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坡书传》是苏轼自己颇为重视的三部经学著作之一,历代《尚书》学者也多有称引,但是近代以来却无人注意该书。本文从《东坡书传》的撰写和流传、《东坡书传》的主要成就和后人对《书传》的评价诸方面,初步探讨了《东坡书传》的学术价值和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