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33篇
丛书文集   120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340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从文化审美心理和文化心理积淀的角度论证废名小说创作的重要原型母题———追寻精神家园 ,通过对他所展示的两个世界 (“黑暗的世界”和“和现实隔了界”的理想境界 )的对比分析 ,指出他笔下的史家庄 (陶家村 )世界是家园原型的“置换变形” ,探析了废名营造家园世界的价值取向和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52.
53.
母题是小说当中内容及形式上的类型化、程式化成分,但这一术语在当下用得比较泛滥,如与主题、原型的混用等。母题研究方法的另一偏颇是过于强调叙事模式的普遍性和类型性,忽略叙事艺术的审美个性化和新异性。使母题叙述个性化从而获得更高的审美价值的途径主要有:新颖具体的细节讲述,复合多义的思想辐射,多向复杂的情节构设。  相似文献   
54.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梁祝传说的母题意义和文化价值堪称典范。从文艺发生学的视角来看,梁祝文艺的发生、发展、繁荣和转型具有极高的样本意义和研究价值。通过对史志和文人笔记中关于梁祝传说的不同记载进行研究,既可以窥见梁祝故事从萌芽、成型到成熟的大致脉迹,同时亦可印证斯蒂·汤普森关于文学母题与民间文学关系的经典论断。  相似文献   
55.
王立 《阴山学刊》2002,15(2):42-46
侠文化排斥男女情爱有种种不同方式 ,通俗文学中较为突出的为“冯燕母题”模式。唐、宋、明三代这类故事具有共同的母题结构 ,其深刻意蕴是私情与侠义的冲突 ,强调侠义价值。冯燕母题还为兴盛一时的明代公案文学所垂青 ,并在清代的民俗故事中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56.
现代还乡母题小说的故乡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还乡母题小说的故乡想象密切联系着我们这个后现代化国家文化转型的选择性焦虑,隐含着现代知识分子的"现代性寓意".激进的"现代化"立场和保守的"反现代化"立场,都在故乡想象中找到了他们各擅其长的书写空间.在现代还乡母题小说的故乡想象中,"故乡"是生命出发之"乡",也是与都市相对的乡村之"乡",与异域文化相对之本土文化之"乡",与道德沦丧、人性衰退、精神荒芜相对之道德人伦醇美、人性自然、精神健康之"乡".  相似文献   
57.
客寓意识与唐代文学的漂泊母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晚唐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客居和旅寓已经成为中下层文人的一种生活常态,长期的旅行和漂泊,使他们形成了强烈的客寓意识,这种意识丰富了他们的文学表现,深化了唐代文学的漂泊母题。正是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使得唐人创造出的记述行旅的诗歌既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也有着深刻的社会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58.
时间:2012年8月19日地点:史一墨工作室在采访史一墨之前,我了解了很多关于他的资料,发现他的名字总是与铜官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朋友的口中我知道他是一位不善于辞今,却可以对自己热爱的艺术滔滔不绝的痴狂者。我向来对未知感到好奇,就这样怀着一份期待,展开了我与他的对话。  相似文献   
59.
《聊斋志异》"乱离之后巧相认"故事及其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聊斋志异>"乱离巧相认"故事类型,触及父子、夫妻、情侣、兄弟等多数人伦关系,带有明清易代的时代特征和作者偏好,社会原因是造成多数离别的根本原因,带有控诉现实不平的思想意义.重逢之"巧"构成动因,多得于当事人善良品格,"巧"是个体伦理行为派生的一个直接结果,而这又成为一种对于行善者进行"社会酬赏"必不可少的手段.<聊斋>母题与文人抒情文学离别模式不同:偏重在因社会变故,带来的普通人的人生苦难,人伦情感;不是一味地诉说苦难带来的个体身心创伤,而是展示人生苦难终归过去,善良无辜终获幸福欢乐的过程和结局.  相似文献   
60.
王立教授的佛经文学母题溯源比较研究,已经开展多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来,他与刘卫英女士合著的新作《〈聊斋志异〉中印文学溯源研究》(昆仑出版社2011年版),又面世了,作为古代小说跨学科研究的一项重要收获,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