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8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47篇
理论方法论   58篇
综合类   388篇
社会学   2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61.
读书是一种责任,这话不无道理。在小学生眼里。读书是向老师尽责任:在中学生眼里,读书是向家长尽责任;在大学生眼里,读书是向自己尽责任;在伟人眼里,读书是向社会尽责任。  相似文献   
162.
163.
列宁的执政党建设学说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的执政党建设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今天的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苏东剧变以后,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背景下,我们要认真学习列宁的执政党建设学说,切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164.
裴德海 《江淮论坛》2004,4(1):65-70
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供给充足。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合法性建设直接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只有进一步改革并全方位维护、开发和扩充合法性执政资源,才可能继续保证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65.
吴建伟 《理论界》2010,(4):23-25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党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面对这种变化,列宁对于党的建设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形成了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许多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的课题,列宁的执政党建设思想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6.
苏联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和模式对中国共产党影响极大。邓小平从中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立足现实又大胆创新,在批判中借鉴,在扬弃中继承,牢牢把握党的性质的先进性,工作任务的时代性,党组织的纯洁性,民主集中制的有效性,执政方式的艺术性,从而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不变。  相似文献   
167.
段凡在《武汉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撰文指出,权力更准确地说是公权力,简称为公权。一则基于权力主体而言,权力的行使者,必须是公共机关或准公共机关(社会组织)。政党尤其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是非常重要的公权力主体。政党并不是国家机构,但是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和历史、国情等原因,执政党的决策和指令,能够通过国家机关得以贯彻和实施。所以,执政党的权力也是公权力。二则基于行使权力的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权力准确地说应该是公权力,而不是所谓的“私权力”。  相似文献   
168.
推进执政党建设科学化,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执政党建设科学化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突出重点、破解难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执政党自身建设科学化,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相似文献   
169.
时事政策     
《领导决策信息》2008,(48):10-11
中国政务信息网媒体关注度测评民主党派启动内部监督机制推荐度指数中国的民主党派在发挥监督执政党的作用多年之后,也悄然开启了自身内部监督的大门。在刚刚结束的民  相似文献   
170.
蔡霞 《领导文萃》2009,(14):39-42
2008年以来,数起群体性事件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各种文章多从政府管治、危机应对角度发论,这些固然必要,但尤其需要从执政党的思维层面作出反思。否则,即便危机处理技术非常完善,问题恐怕也难以真正解决。反思之一:如何看待转型期的社会冲突 面对群体性事件,为什么有的地方本意是化解冲突,结果却把事态闹得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