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643篇 |
免费 | 580篇 |
国内免费 | 13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51篇 |
劳动科学 | 20篇 |
民族学 | 149篇 |
人才学 | 134篇 |
人口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7642篇 |
理论方法论 | 1459篇 |
综合类 | 9977篇 |
社会学 | 492篇 |
统计学 | 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0篇 |
2023年 | 299篇 |
2022年 | 304篇 |
2021年 | 375篇 |
2020年 | 388篇 |
2019年 | 363篇 |
2018年 | 165篇 |
2017年 | 247篇 |
2016年 | 311篇 |
2015年 | 539篇 |
2014年 | 1059篇 |
2013年 | 895篇 |
2012年 | 1306篇 |
2011年 | 1351篇 |
2010年 | 1254篇 |
2009年 | 1353篇 |
2008年 | 1568篇 |
2007年 | 1241篇 |
2006年 | 1215篇 |
2005年 | 1125篇 |
2004年 | 1102篇 |
2003年 | 972篇 |
2002年 | 793篇 |
2001年 | 656篇 |
2000年 | 520篇 |
1999年 | 277篇 |
1998年 | 157篇 |
1997年 | 105篇 |
1996年 | 74篇 |
1995年 | 44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35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4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中庸》是儒家政治哲学的纲。《中庸》从形上之道的角度系统总结儒家政治思想,天道“中和”,是其核心政治价值;人道“诚明”,是对政治主体的规范;政道“位育”,是其社会理想。将天道、人道、政道融会贯通,载道以入政,修德以化政,力行以成政,形成了儒家独具特色的人治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962.
启蒙时期的政治理性开启了近代政治理性主义的先河。以往的研究尚未从政治哲学高度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理性进行过整体把握。如何从政治哲学视角把握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乃是当今政治哲学研究的一大课题。挖掘启蒙时期的理性及其与当代政治哲学发展之间的关联,对于推进这一学科的系统化建设和评判现实的政治合理性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63.
964.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所高扬的哲学对宗教的批判和哲学的拯救行动是其整个理论大厦的原始点。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不仅通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比较来阐发自我意识哲学,更是通过慷慨激昂地宣扬自我意识哲学与大众宗教的对立、细致入微地解读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以及逻辑缜密地阐明哲学的现实化与世界化,彰显出了深刻鲜明的宗教批判精神与追求人类自由的崇高责任。深入解读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宗教批判思想,有助于厘清人的解放理想得以形成的起点。 相似文献
965.
人的自我理解,一直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内容。西方哲学自古希腊开始直至近代,对人的考察集中体现为“人是什么”这一命题,即以下定义的方式来理解人。这种方式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特征,以形而上学把握人,必然导致人的物化,即把人理解为现成存在者。要解决这一难题,需将人从形而上学中解救出来,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性超越开创了现代实践哲学,将形而上学现成性解释原则转变为后形而上学的生成性解释原则,进而揭示了人特有的生存本性,实现了后形而上学视域下人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966.
把马克思哲学的性质视为“改变世界”,根源在于对马克思1845年写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的错误理解或误读.把马克思哲学的性质理解或解读为“改变世界”,过分强调、夸大马克思哲学“改变世界”的功能和性质,不仅是对哲学“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割裂,而且在现实实践中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对此,我们必须作出反思. 相似文献
967.
本文反思和总结了二十年前实践标准大讨论以来相关学说的发展,分析了实践标准理论从真理论向价值论、规范论,从认识论向社会历史观,从科学哲学向人学哲学的广泛扩展,从而论证了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贯通性地位。文章指出:实践标准的这一地位证明,科学实践论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核心和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968.
本文旨在从长时段历史理论出发,从人类“前逻辑 思维”与“逻辑思维”互存互补互动的张力结构出发,对现代西方主体性哲学发展趋势作出 宏观的“考古学”或人类学的考察,阐明现代西方主体性哲学从“逻辑主义”或“先验主义 ”向“对话主义”或“历史主义”演进的逻辑的和历史的必然性及其重大意义:对以“实践 活动”、“活动意识”与“社会意识”为核心范畴的“前逻辑思维”的这一“再肯认”表明 现代人类精神具有明确的“归根”意识,这是人类意识的迷途知返或正本清源。文章指出马 克思 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如萨特所说“乃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正在于 它在重新肯认“前逻辑思维”方面开了我们时代的先河。 相似文献
969.
亚当.斯密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上居于什么位置,这是一个尚未得到充分讨论的问题。借助“公正的旁观者”、“经济-理性人”、“看不见的手”、“守夜人”等经典隐喻,亚当.斯密提出了一个有关未来文明社会的乌托邦。这些隐喻影响深远,黑格尔的“理性的诡计”、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德沃金的“赫拉克勒斯”、罗蒂的“自由反讽人”以及诺齐克的“最小国家”等观念都可以在那里找到思想源头。不同于克罗波西、罗尔斯等人的消极评价,斯密应当在政治哲学史上占据某个核心位置。就“斯密的启蒙困境”而言,斯密从哲学伦理学向政治经济学转向,既符合其思想发展的历程,也符合其思想发展的逻辑。尽管他后期对《道德情操论》多有修订,但尚不足构成推翻其基本主张和从政治经济学向哲学伦理学倒转的条件。 相似文献
97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管理现代化的全面推进,管理价值观问题日益凸现出来。研究管理价值观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是管理实践提出的紧迫要求。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管理价值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研究得还不充分,缺乏系统性,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也不强。要深入研究管理价值观需要回答管理与价值、价值观的关系、管理价值观的结构和分析框架等基本问题,系统分析现代管理的价值观念及其转型,对我国管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管理价值观建设提出建设性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