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6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25篇
管理学   245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655篇
人才学   54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223篇
理论方法论   158篇
综合类   2579篇
社会学   366篇
统计学   33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25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54篇
  2020年   163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179篇
  2015年   248篇
  2014年   480篇
  2013年   437篇
  2012年   495篇
  2011年   449篇
  2010年   399篇
  2009年   369篇
  2008年   362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196篇
  2005年   194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抗日战争中,129师师长刘伯承打破思维惯势,反常用兵,在同一地点,利用同一战法,在三日之内连续取得两次大捷,堪称抗战中的一个经典战例。  相似文献   
32.
王庭岳 《决策探索》2005,(10):75-75
在1944年6月访问延安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成员中,有一名常驻白宫的美国高级记者。他在来中围前,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召见。罗斯福授权他可以与中共领导人接触,多多地了解中共敌后抗战情况.以便回来后向他报告。罗斯福还交给这名记者一份《世界航空图》,要记者代他转送中共领导人毛泽东.以示美国政府对中共的友好态度。  相似文献   
33.
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贴近其原生社区的生活常识,承载村落记忆和文化共识,内含民族文化基因。本文基于"乡土记忆—社区营造"的研究框架,以湖北巴东堂戏保护为例,采用口述史的方法探索非物质文化传承困境和保护机制的创新,认为应通过乡土社区营造,实现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并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生长的地域空间,构建政府、学界、企业、新闻媒体和村落居民五位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文化建设网络,变"碎片化的补救保护"为"区域整体保护"和"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传承"。  相似文献   
34.
考察抗战文学各种文体,其中出现了大量对民族苦难的写实与表达,而对于女性在战争中苦难与境遇的表现体现得最为真实与丰富。在抗战各类纪实书写中集中出现的女难民,既是战争所带来的民族苦难的具像化身,其实也被作家有意建构成一个反侵略战争文化的明确符号,成为表征战争与和平价值取向的有力砝码。
  相似文献   
35.
以江苏镇江非遗文化"镇江三怪"为例,通过对镇江非遗文化及文创市场的调研,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文创产品结合的可行性,认为应开发以非遗为核心的文创产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地方文创产业体系,希望给新时代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36.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锦州皮影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出现新的变化:皮影道具的制作由牛皮、塑料等材料取代了驴皮,皮影戏表演由多人取代了单人,皮影戏表演内容由“熊出没”“小苹果”等现代题材取代了“仙鹤斗乌龟”等传统节目。分析锦州皮影的创新发展之路,对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民间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7.
"汤瓶八诊"系列案反映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制度在理论与现实上存在着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是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制不健全和不完善而导致的,它主要体现在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在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产权问题时存在观点、思路差异."汤瓶八诊"系列案亦反映出我国亟须明确和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否拥有私权利、知识产权制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等问题.通过修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等有关知识产权条款,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拥有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私权利及其他权利类型,改良知识产权权利及创新知识产权制度,将在某种程度上缓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制度之间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38.
非常规突发事件通常会对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产生巨大冲击与破坏,导致具有显著地域特征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危机后的长期保护与传承面临严峻挑战。羌族音乐是羌族特有的文化符号,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遗产,汶川大地震对羌族人口聚居区域的破坏也给羌族音乐这一文化形式带来了重创。在震后羌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上,"文化游牧""感情漂移"和"文化夷平"是当下所面临的主要难题。在当前的时代环境下,对以羌族音乐为例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一方面需要学界的积极引导和激励,让广大羌族民众产生自我文化认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进行文化保护;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发展民族经济,处理好新媒体时代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其在传承保护民族文化中的职能。  相似文献   
39.
40.
在当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运动如火如荼。人类学家在田野中司空见惯的各种仪式以及生活实践被冠以"非遗"之名,正在成为一些地方精英和政府创造业绩的有利资源。另一方面,"非遗"的承担者们围绕着传承人的认定以及各种利益而反目不和。"日常"正在变成"非日常",成为可操作的对象。在旅游开发中常见的类似"文化的客体化"的现象同样发生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场。生活实践者一方面响应相关部门的号召,另一方面或者依然坚持日常生活中的"非遗"实践,或者不断变换形式与内容,被动或主动走向各种展演的舞台。一些"非遗"正在离开其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由生活走向舞台,走进校园,走入商业街,走入庙会,成为夺人眼目的展品。面对调查对象身上所发生的这一切,人类学家不可能因"非遗"所招致的种种质疑,对其视而不见,绕道而行,也不可简单地为其歌功颂德。人类学家在进行孰好孰坏的价值判断之前,首先应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视为当下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而加以审视,对其进行学理上的分析,必要时对其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与困境作理论上的阐释并寻找脱离困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