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6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25篇
管理学   245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655篇
人才学   54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223篇
理论方法论   158篇
综合类   2579篇
社会学   366篇
统计学   33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25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54篇
  2020年   163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179篇
  2015年   248篇
  2014年   480篇
  2013年   437篇
  2012年   495篇
  2011年   449篇
  2010年   399篇
  2009年   369篇
  2008年   362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196篇
  2005年   194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社区研究方法确立了村落作为一个多重属性的社区空间所具有的独立性与特殊性。文化遗产及相关概念本身贯穿着"空间"的属性,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新型遗产,更无法回避空间问题。文章运用人类学的空间理论进行研究,有助于传统村落遗产保护实践打破窠臼,构建保护新模式。只有视传统村落为动态的生态系统进行整体性空间化保护实践,才能体现村落真正的空间意义,让文化遗产扎根于村落社区。  相似文献   
52.
李昕 《山东社会科学》2012,(3):75-77,8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历代先辈奋斗和创造的历史实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中,国家主导型抢救模式是应用广泛、效果突出的一种保护模式。本文将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准公共品性质入手,探讨国家抢救模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要运作方式及其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53.
庄电一 《新天地》2016,(6):30-30
我的爷爷参加过东北抗日义勇军,这是我们一家人的骄傲。记得小时候,亲友相见常常提起那段往事。  相似文献   
54.
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实践者,在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延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民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并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活态传承下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文化生存土壤日益改变,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随着传承人年老,面临消亡危机。因此,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对非遗传承人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应成为非遗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55.
1917年,我父亲出生在山东省广饶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已经104岁了。他是个平凡的老人,头脑清楚,能用助步器在屋里活动,尚且没有病痛的折磨,但听力差,两天喝一次通便茶。父亲是参加过中国远征军的黄埔抗战老兵,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多次接受过全国各地媒体的采访。记者说,在被采访的抗战老兵中,我父亲的思维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56.
抗战前夕,陈寅恪与傅斯年在内阁大库档案的整理、国史主研领域的确定、史语所历史组主任的请辞及对双方史学贡献的评价等问题上发生龃龉,两人关系有所失谐。抗战初期,陈寅恪曾受聘牛津大学汉学讲席,由于中英关系的波折,不仅赴英未果,而且滞留港大。虽然傅斯年对陈寅恪此举略有微词,但日军侵港后,他仍积极斡旋,使陈寅恪得以离港内渡。然而,陈寅恪到达桂林以后,由于身体及资金等因无法按期入川。对此,傅斯年颇表不满。抗战后期,陈寅恪病眼燕大,仍由傅斯年出面沟通上下,筹措资金,但结果难如所期,陈寅恪左眼全废的命运无法避免,两人关系再次投下阴影。抗战胜利后,陈寅恪由英返国,没有留在南京史语所,而是北上清华。由此,两人关系日渐疏离。结果,陈寅恪南下岭表初期,虽有赴台之想,却避开傅斯年而联络他途。此举象征着两人关系发生重大转折。虽然如此,陈寅恪对傅斯年猝死台岛还是颇有遗憾之感。  相似文献   
57.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不仅可以有效保护与传承文化,还可以与新媒介结合进行互动式推广。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媒介推广文化的模式有:富媒体虚拟场景展示、IGA软性推广、虚拟真实互动等。通过这些方式可实现新媒介与文化遗产推广推介的结合、虚拟场景与真实景观的结合、线上互动与线下互动的结合。通过互动性推广,辐射大众、涵盖小众,并影响多目标人群的参与与关注。  相似文献   
58.
《民族论坛》2012,(11):51-52
<正>遗产发现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银饰是苗族人世代的伴侣,很多苗民以银为美,以银为富。逢年过节、婚娶大事、赶集待客,苗族人都会盛装出场,戴满银饰,环佩叮当,自成一景。当然,钟爱银饰并擅于制作银饰的,并非只有苗族人,很多侗族人、彝族人等也十分喜爱穿戴银饰,他们中也不乏锻制银饰的能工巧匠。  相似文献   
59.
杨樾小传     
《学术研究》2012,(3):1
杨樾,又名杨越,笔名方生、杨浩泉、于燕郊等,1918年4月15日出生于广东潮安。早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在《反侵略》周刊发表短篇小说《太平洋之战》,抗战结束后,1945-1946年在汕头创办《建国日报》,任总编辑兼文艺副刊《国风》  相似文献   
60.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体现土家族的文化传统与历史记忆,同时受审美性理念的规约,更加彰显土家族的审美精神与审美价值。就目前来看,对于后者之研究仍缺乏关注。因此,笔者尝试从自然与文化的审美性关联对此做学理性思考,认为土家族民众主体认知与自然环境体悟对象皆以生命为美体现审美关系;双重的生计方式必然遵循自然美的原则;土家族社会发展和汉族、苗族的文化交融,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文化生态形成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