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9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28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96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474篇
社会学   35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华商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创办的大型报纸,它有利于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国外友人形成团结抗战的舆论。它的作用在于:宣传抗战,树立了中共形象;表彰抗战将士功绩,激发正面战场军队士气;积极报道海外同胞爱国活动,争取外援;呼吁建立反法战线,抵抗侵略。这都为维护国共统一战线、团结教育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推动世界反法战线形成,促进革命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2.
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从对中国侵略的政策出发,觊觎中国西藏,从事了一系列染指西藏的侵略活动.其中接近和拉拢西藏宗教上层、利用藏人和直接派遣特务潜入西藏刺探情报等都是他们惯用的伎俩.这些活动对西藏上层集团个别人的政治倾向产生了一定影响,无疑也对当时西藏分裂倾向的增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3.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为解决财政问题,以吸收社会游资、筹措建设基金、调节经济稳定为号召,积极发动政府组织机构开展节约建国储蓄运动。河南在政府组织下也先后成立了全国节约建国储蓄运动委员会河南分会、全国节约建国储蓄运动劝储委员会河南分会,由省市到乡村成立支会69个、劝储大队38个,将全省划分为20个督导区。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动员由上到下层层推进,将河南民众的爱国热情投入到抗战建国中,并取得良好成绩。河南的节约建国运动增强了民众的爱国意识,利于民众储蓄习惯的养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通货膨胀,但也给河南民众带来沉重的负担。  相似文献   
24.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皖江根据地领导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完成了根据地社会变迁的基础性工程,推动了根据地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变迁.皖江根据地的社会变迁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其推动社会变迁的实践经验对当前中国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镜鉴.  相似文献   
25.
抗战时期,四川征用大量民工进行国防工程建设.民工的待遇主要包括工资、伙食费、病伤死亡抚恤费、工具费、工棚费.抗战时期民工的待遇主要以《修正四川省非常时期征工服役暂行办法》为纲办理.对于民工的待遇,政府当局制定了发放细则,在发放中存在实际问题,民工只得到了有限的实惠.  相似文献   
26.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针对敌人的金融侵略,为制止敌人以战养战的企图,施行了一系列对敌金融作战的措施,为我国战时金融经济的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此过程中,随着战争局势与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国民政府对敌金融作战的目标、方针和措施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27.
抗战时期,中原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走私活动。日方的策动、军队的参与、大后方经济不能自给及严重的腐败行为都对走私活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战时主要是特权人物参与走私活动,走私输入的物品种类繁多,但纸烟和毒品较多,输出的物品以当地土特产为主。走私区域大致分河区和泛区两个地区,走私的手法五花八门。走私对中原地区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八年抗战期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黄炎培的带领下,一边继续兴办职业教育,一边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和民主运动,明辨是非、顺应潮流,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战时的职业教育事业及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9.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在全国人民的抗日声中,中国国民党提出以"精诚团结""强化党国领导"等为基本内容的"共赴国难"主张,希望以此整合各种力量,共同集结到抗日大旗之下。然而,由于其主张中夹杂着浓厚的党派意识,在实践中犯下了有违国情民意的错误,故而"本属于顺天应人"的"共赴国难"主张,以致出现党内"团"而不"结"、党外"赴"而不"共"等情形,并最终自然陷入有"难"不易"共"的困局中。  相似文献   
30.
田洪远 《理论界》2013,(6):112-114
陈立夫是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曾一度控制国民政府的党政和特务大权,尤其是在党务方面更是技高一筹。但很少有人关注他曾在抗战时期出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并为中国教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拟定战时教育方针政策、组织高校内迁和改进高等教育,以及推进中等教育和调整社会教育等方面做了许多贡献。本文论述了陈立夫在抗战时期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作,希望能够为公平客观地评价陈立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