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51.
张举栋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5):119-122
翻译诗歌究竟要不要保留押韵?在译界一直是个富有争议的话题。文章借助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论,对这一问题重新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以下对策:对于押韵的翻译转换,译者应把握的总体原则是:适度区别对待汉诗英译与英诗汉译。具体处理策略是:原文押韵的,应尽力予以保留;保留确有困难的押韵,应以原文押韵为"原型",在押韵密度的选择上采取依次递减的策略;在坚持保留押韵的同时,还要注意防止译文过度押韵的倾向。那种死扣押韵或坚决放弃押韵的做法都不可取。文章通过对《中诗英译笔录》中译例的分析,对所讨论的各种情况和策略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52.
袁慧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66-68
着重讨论了我国著名莎学专家林同济翻译的《哈姆雷特》剧本的几个特色,主要包括格律,形象语言,标点符号三个方面,文章还根据林同济本人的经历,探讨了以上特色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3.
王九思是明代中期一位在诗文、杂剧与散曲创作方面成绩卓著的文学家,他为明代散曲北曲的复苏与中兴做出的贡献可圈可点.分析归纳他的北散曲小令用韵情况可知:在其232首北小令作品中,押韵方式共8种,有17类75首超越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过宽. 相似文献
54.
古人将可以作为韵脚的文字进行分类,概括为十八韵、十三辙等。这对文学创作和欣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限于当时的认识能力和研究手段,对于韵辙属性始终限于如下简单分类:(1)将韵辙分为宽韵和窄韵;(2)将韵辙分为阴韵和阳韵;(3)将韵辙分为洪亮级、柔和级和细微级。而未能深入揭示韵辙对应情感的奥秘。综合运用前人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现代语音学方法,对古今韵文创作、欣赏、教学、研究所必需的手段———韵辙的情感属性及物理属性进行深入探索,通过创造“宽阴亮、宽阳亮、宽阴柔、窄阴柔、宽阴细、窄阴细”等六种综合分类标准,可以发现其内在的对应关系和规律。 相似文献
55.
唐跃勤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2):75-78
本文从语言对比分析的角度对英汉语音韵的表意功能进行了探讨.文章主要分析了英语和汉语音韵的主要手段押韵和拟声方面的异同,通过丰富生动的语例及多重角度的分析,认为英、汉两种语言虽然在音韵表意的修辞方法上各有不同,但都是借助语言表情寄意的功能达到寓情达意的效果,赋予语言无穷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赋予语言妙不可言的音乐美与和谐美. 相似文献
56.
冯博闻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3):96-100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押韵情况代表了《广韵》音系里"麻"[a]部读音的历史演变。通过对上古、《广韵》音系时代的诗押韵情况进行分析可知,"麻"[a]部产生于上古韵部里的"鱼"[a]部,"麻"[a]部到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演变为a[a]、ia[ia]、ua[ua]、e[]、ie[ie]。古今音变是造成今天的人们读一部分古代诗感到好像"不押韵"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7.
徐卫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71-73
《诗经》中的《关雎》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遣词讲究 ,用字精当 ,使用了句中韵、句末韵等表现手法 ,千锤百炼 ,上口感人 ,具有错落和谐之美 ;诗的意境深邃隽永 ,格调清新自然 ,热情讴歌了广大劳动人民健康向上的美好情怀 ,具有高尚之美 ,在中国诗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8.
隋唐韵书产生以后诗韵变得相当严格,其它如词、曲、赋等韵文以及今天用韵则相对较宽.本文根据诗词曲赋用韵宽严的不同对王开扬先生wēn与wén分属两韵、ān、iān、wǎn 、yuān是一个韵的笼统说法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59.
文章要研究的是汉语传统标准诗歌的音乐性与泰语传统标准诗歌的音乐性。这项研究会注意到汉泰语言音乐性的相近与差别。汉语的近体诗是汉语诗歌最标准的诗律,泰语的"八Glaun"也是最典型的泰国诗律,这两种艺术必然有相同与区别。由于文化的习惯,两种语言的特征就在这两种诗歌里表现了它们自己音乐性的特点。汉语是汉字化,每个字等于每个音节,因此,汉语近体诗的声调格律是非常重要,但泰语的"八Glaun"最重要的方面而是押韵与轻重音的位置,音节数字与每个音节的声调并不是最重要的方面。近体诗与"八Glaun"都重视押韵,也是由于不同的语言文化,它们两才有不同的严格韵律,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泰语的押韵在句外与句内,押韵是最能产生音乐性的工具,汉语的押韵都在最后的位置,最后的位置是最能表现出来声音的性质。文章要详细谈汉泰两种语言与诗歌的音乐性的对比。 相似文献
60.
明代北散曲小令用韵简析——以汤式、朱有燉、王九思等人的北散曲小令用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英波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3-108
明代北散曲在承继元代散曲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着自己的发展特点。在用韵方面,它以《中原音韵》为宗,但有所突破;押韵方式上,种类有别,各韵部中平、上、去声字的合押情况也多有不同;用韵宽严方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遵守《中原音韵》韵部中韵字押韵的程度各有不同,超越《中原音韵》韵界不同韵部韵字合押的情况也各有特点。这反映出了明代北散曲小令的用韵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