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48篇
社会学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51.
《长恨歌》是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长篇小说。本文从小说主题内涵及语言、意境等方面进行了自己的解读。  相似文献   
52.
戴斌 《人才瞭望》2014,(12):31-32
公务员考试大作文越来越抽象化,“反模板”的痕迹和动机异常明显,更多地是希望考察和体现考生的政治素养、文笔素养,同时对情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多考察“实际业务题” [往年真题回顾](1)2014年国考(地市级)申论真题考察:倡议书、调查问卷  相似文献   
53.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我国关于法的本质认识的评价 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法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是基于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中各社会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和人们追求利益的冲突之必然要求的产物.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历史上出现的一切法"只能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  相似文献   
54.
吴国升 《江汉论坛》2004,(6):114-116
"毛"由人兽禽体表之毛引申指草木、植物,是汉族先民在"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下,将人与天地自然进行系统性类比联想的结果.这一实例,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民族文化背景对词义引申的导引和制约.  相似文献   
55.
古代汉语中除有四个常用的义位:台阶、清除,去掉、修治,整修、任命、授职,本文就立足于除的这四个义位,考察除的词义引申问题。文章在确定除本义的基础上,分析除常用义的引申线索,探讨古汉语中这四个义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6.
美国证券民事诉权制度的发展及对我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青平 《北方论丛》2010,(1):151-154
美国证券民事诉权被运用最多的一个条款是美国《证券交易法》第10条(b)款的规定,它是由法官通过判例引申出来的。因此,10(b)下的民事诉权也被称为引申性民事诉权。这实际上是法官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跨越了1946年至今的60多年时间。我国证券行业正方兴未艾,证券交易中的虚假信息、欺诈和内幕交易也不断的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打击投资者的投资信心。维护市场的公平交易,建立健全纠纷解决机制已成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相似文献   
57.
从"流莺"词义变迁看词义引申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莺,本指鸣声婉转的黄莺。但是,近年来各种媒体上的"流莺"却更多是指在街头拉客的妓女。"流莺"的词义变迁,反映出词义引申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用"流莺"代指妓女,其外部特征、性质状态等使人产生联想,说明词义引申的途径有着现实的基础。"流莺"的词义变迁,还体现了词语运用的积极性选择以及名人效应。现实的语言生活中存在许多鲜活的语言材料,需要我们不断去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8.
本文指出在英汉两种文化中,对色彩词汇的使用和所引申出来的含义和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颜色词汇时要彻底地了解英语语言中颜色词汇的引申含义和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59.
本文对“假”“借”“丐”三字所反映的变调构词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历史考辨。其中:“假”字,原始词,义为从别人那里借东西,动词,上声;滋生词,义为让别人借东西,把东西借给别人,动词,去声。“借”字,原始词,义为从别人那里借东西,动词,短入(>入声);滋生词,义为让别人借东西,把东西借给别人,动词,长入(>去声)。“丐”字,原始词,义为向人乞求,动词,短入(>入声);滋生词,义为让乞求得到满足,施予,给予,动词,长入(>去声)。这三对词都属于使动构词,来自上古;后来口语中,“假”只保留了上声读法(今天去声的“假”跟滋生词的“假”词义不同,是不同的词);“借”只保留了去声读法,入声一读至晚宋元之际已消失:“丐”只保留了去声读法,入声一读至晚六朝中后期已读成了去声。 文中附带提及,“反训”一说是不可信的。一个词的词义可以反向引申,但这种反向引申在词义引申中发挥的作用不大;而词反向引中出来的新词,跟原来的词应属不同的词,同一词不可能兼有正反二义。“假”“借”“丐”的原始词和滋生词词义之间是非使动和使动的词义分别,不属反向引申。  相似文献   
60.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个命题本身是从唯心主义哲学家那里引申出来的, 在哲学史上,它的主体大致经历了从“神”到“自然”、“理性”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对它作唯物主义的解释未免有些牵强附会。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立足于“现实的个人”这一历史观的出发点, 对这一命题进行了合理“扬弃”。马克思、 恩格斯在谈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时所相对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正确的提法应当是“人的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而不能说“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