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34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48篇
社会学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本文对“假”“借”“丐”三字所反映的变调构词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历史考辨。其中:“假”字,原始词,义为从别人那里借东西,动词,上声;滋生词,义为让别人借东西,把东西借给别人,动词,去声。“借”字,原始词,义为从别人那里借东西,动词,短入(>入声);滋生词,义为让别人借东西,把东西借给别人,动词,长入(>去声)。“丐”字,原始词,义为向人乞求,动词,短入(>入声);滋生词,义为让乞求得到满足,施予,给予,动词,长入(>去声)。这三对词都属于使动构词,来自上古;后来口语中,“假”只保留了上声读法(今天去声的“假”跟滋生词的“假”词义不同,是不同的词);“借”只保留了去声读法,入声一读至晚宋元之际已消失:“丐”只保留了去声读法,入声一读至晚六朝中后期已读成了去声。 文中附带提及,“反训”一说是不可信的。一个词的词义可以反向引申,但这种反向引申在词义引申中发挥的作用不大;而词反向引中出来的新词,跟原来的词应属不同的词,同一词不可能兼有正反二义。“假”“借”“丐”的原始词和滋生词词义之间是非使动和使动的词义分别,不属反向引申。  相似文献   
62.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个命题本身是从唯心主义哲学家那里引申出来的, 在哲学史上,它的主体大致经历了从“神”到“自然”、“理性”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对它作唯物主义的解释未免有些牵强附会。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立足于“现实的个人”这一历史观的出发点, 对这一命题进行了合理“扬弃”。马克思、 恩格斯在谈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时所相对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正确的提法应当是“人的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而不能说“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3.
依据构式语法理论,对副名结构的产生进行了分析。认为副名结构的产生是构式引申的结果,其动因是出于丰富表达手段的需要;副形结构,或者说汉语中已经存在的"很X"构式,是副名结构产生的基础,使得进入该结构的名词发生语义游移,从而突显其隐含的性状义;而这一语义操作的语言机制则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转喻现象。  相似文献   
64.
英语词汇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都始终处于变化之中 ,词义的引申就是其中一种变化 ,它是英语词汇从单义到多义 ,从一事一义推引出其他相关意义 ,从原义引出新义的主要手段之一。此外 ,就词义的表情功能而言 ,词汇有褒义和贬义之分。学习词义的引申与褒贬 ,将对我们的词汇知识和正确地运用词语表达思想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5.
当前,在我国经济理论研究中出现了一种滥用数学方法的形式主义倾向.这种倾向把严密的科学论证变成了简单的数学推导,从而使经济学失去了作为社会科学应有的特征.事实上,无论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关系看,还是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关系以及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关系看,经济理论研究都不能局限在数学分析上,否则将导致经济理论的抽象化和空洞化.为了服务于经济建设,必须坚持科学的研究态度,正确处理经济学和数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66.
“格”字考     
朱翠萍 《兰州学刊》2007,(8):202-204
文章旨在考察"有耻且格"①之"格"的含义,为此,在对比各家对"格"字的阐释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格"字当为"被感化,服从"的意思,并利用《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论语》及朱熹的"为政观"来印证本文的观点。  相似文献   
67.
金文"以"字用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虚词,不但出现频率高,且用法复杂.然其发展的轨迹尚未被完全揭示,特别是由动词到介词的发展过程还有不明之处,这主要是因为在传世文献中"以"的动词用例相对较少,且一直不被注意.甲骨文、金文为我们提供了"以"字的早期用例,对其进行调查探讨不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以"字的早期应用情况,且可为探明该字的引申虚化过程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68.
说"命"     
雷淑娟 《学术交流》2001,(1):102-106
从语源学的角度去溯寻"命"字本源意义的生成及向派生意义演变的文化理据是一个重要课题.甲骨文中,"命"、"令"是字形相同,音相近、义相通,甚或有时通用的同源字.但这种通用是仅限于"命令"这一本来意义上的.在其后的引申、派生的道路上"命"和"令"便分道扬镳了.从三条线索描写、阐释"命"字的词义引申和演变的理据与轨迹1.从"命"的名词意义的引申来看.2.从"命"的动词意义的引申来看.3.从"命"和它的同源字"名"的通用中引申出的意义来看.我们依相关性和联想性的逻辑,参照古人的本体观念,人生哲学,揭示"命"一词诸多义项间的派生关系,并以相关的同源字印证之."命"一词的大家族,是古人"天命"的本体观演绎下的"人命"的人生观,上下尊卑的社会伦理观的文化亲缘关系的集合.  相似文献   
69.
为全面分析"中"字的词义隐喻引申情况,文章从不同语义认知视角对其进行了汉英对比分析.主要从文化差异和历史背景差异视角,分析了英汉语境下"中"字词义的不同隐喻引申以及二者存在的差异,探讨了英汉语境下词义隐喻引申存在差异的原因.结论认为文化背景差异以及不对应翻译是词义隐喻引申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0.
"镬"词义系统中"镇水之物"这一义项,是在人类认知模式和特定社会文化语境的双重影响下引申出来的.汉语古词常有义项缺失,通过对古词形音义的理据分析,可以恢复古词音义流变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