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28篇 |
免费 | 206篇 |
国内免费 | 5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95篇 |
劳动科学 | 172篇 |
民族学 | 59篇 |
人才学 | 211篇 |
人口学 | 31篇 |
丛书文集 | 1485篇 |
理论方法论 | 369篇 |
综合类 | 3637篇 |
社会学 | 547篇 |
统计学 | 18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91篇 |
2023年 | 176篇 |
2022年 | 192篇 |
2021年 | 216篇 |
2020年 | 255篇 |
2019年 | 199篇 |
2018年 | 75篇 |
2017年 | 151篇 |
2016年 | 155篇 |
2015年 | 245篇 |
2014年 | 500篇 |
2013年 | 400篇 |
2012年 | 447篇 |
2011年 | 535篇 |
2010年 | 438篇 |
2009年 | 498篇 |
2008年 | 677篇 |
2007年 | 461篇 |
2006年 | 391篇 |
2005年 | 377篇 |
2004年 | 311篇 |
2003年 | 217篇 |
2002年 | 151篇 |
2001年 | 165篇 |
2000年 | 125篇 |
1999年 | 47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中世纪英格兰的土地保有权有着复杂的法律规定性,封建土地关系包含了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因之,借助土地法的规定阐述英格兰的土地保有权的类型,以及自由持有农、公簿持有农、租地农、维兰等土地持有者的法律身份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就具有了可操作性.因此,土地法的观察是研究英国农业史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2.
民国时期,因战争等原因全国各地出现了“房荒”问题,南京政府通过颁布土地法、内地房荒救济方法等住房法令,实施建筑公营住宅,鼓励和引导建造私营住宅等政策,确立了政府对住宅保障的积极责任,形成了我国最早的住宅权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53.
154.
诚信与其他道德规则是相互关联的,但各种道德规范在不同境况下又是能区分出轻重缓急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恪守诚信时要做到既坚持原则,又能变通.但为了假仁假义而违背诚信规则是不可原谅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对不诚信行为的监督和约束. 相似文献
155.
156.
张科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6)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权的顺利实现需要多种因素,其中,该权利的相对义务的切实履行至关重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作为大学生就业权的不同相对义务主体,各自负有一定的义务.政府促进就业,高校指导就业,用人单位公平招聘和守约,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就业权的相对义务体系. 相似文献
157.
黄伟明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5):25-28
荀子之"学"是礼义之"学"。礼义之道既是学的内容又是学的标准,合之则是,不合则非。"虚壹而静"是在"虚静"的状态中领会世界的总原理("道"或"统类")。"以道观尽"是按礼义的"统类"来看待万物。"学"的内容、方式、目的都是外在地确定了的,因此学习者没有多少主体性。礼法之治是荀子劝"学"的最终目的,其"学"是工具性的。 相似文献
158.
段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26-31
通过法院的司法审查能够确保公证债权文书执行的实体及程序公正。公证债权文书执行本质上是公证权与司法权共同作用的场域,如何定位两种权力的关系,对公证债权文书司法审查的依据、范围、规则的确定均有重要影响。在司法审查的法理依据方面,公证权的公权性、软弱性及公正性分别决定了公证债权文书需要司法权的约束、保障及监督;在司法审查的范围方面,执行证书不应纳入司法审查范围而基础法律关系应当纳入;在司法审查的规则方面,法院应当遵循被动审查为原则、主动审查为例外,只做必要的程序审查,促进赋强公证发展等三项基本规则。 相似文献
159.
160.
我国的宪法解释属于抽象解释的范畴,这一特征决定了国家机关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释宪具有重要的程序价值。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宪法解释权并不通过具体的诉讼案件启动,除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审查法规和条例的过程中主动解释宪法外。国家机关在适用和执行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过程中,如果对所适用的法律法规产生合宪性质疑,或者对宪法条文的内容产生疑义,可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此即宪法解释的请求原则。一般来讲,国家机关和公民都是宪法解释的提请主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的规定,探讨国家机关请求解释的主体范围与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