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6篇
  免费   287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321篇
劳动科学   51篇
民族学   188篇
人才学   75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923篇
理论方法论   213篇
综合类   2155篇
社会学   270篇
统计学   91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312篇
  2023年   666篇
  2022年   698篇
  2021年   739篇
  2020年   535篇
  2019年   465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直播带货对西部农产品拓展销售市场、有效激活与转化消费潜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这种新型电商营销模式起步较晚、发展迅猛,在引领直播带货新风口的同时,客观上诱发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产权侵权、虚假宣传等法律风险,有触碰法律红线、透支粉丝信任之虞。在电商直播强监管时代,西部地区农产品电商直播营销迎来大考,破解路径在于加强各方营销主体的合规建设,尤其是强化履行农产品质量审核义务、加强直播宣传行为合规管理义务、农产品供应商信息的检验与留存义务。司法行政机构应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机制;消费者作为直播带货的最后环节,应具备基本的维权理论与技能,敢于维权、善于维权、合法维权。  相似文献   
42.
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分析框架来研究寿险普及度和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之间的内在关联,深入探讨寿险深度失衡和密度失衡对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制。理论研究表明:寿险普及度失衡会对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产生抑制效应,阻碍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实证研究表明:寿险的深度和密度影响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这二者能够平衡区域间的寿险发展,帮助政府改善寿险在各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因此我国要加强寿险普及创新力度、实施区域间寿险业均衡发展战略,利用政策扶持等手段促进寿险业发展,进而提升我国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和个人风险保障意识,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完善乡村文化振兴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43.
对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工具选择偏好进行研究,有助于高质量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文章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选取60份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文本,依据内容分析法,构建政策工具类型、政策工具作用领域、政策工具价值目标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对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工具使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财政在支持乡村振兴过程中偏好激励型工具和系统变革型工具,能力建设型工具相对较少。政策工具在政策作用领域积极部署,政府对项目资金管理最为重视,群众生活保障和产业振兴领域相对不足。政策工具的价值目标中侧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价值原则倾向于公平。因此,建议优化政策工具配置,适当减少系统变革型工具的使用次数,增加能力建设型工具的运用频数,加大资金使用的公开力度,优化政策工具评估体系,建立事后反馈制度,创新激励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激励对象侧重于农民。  相似文献   
44.
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立足于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愿景,采用超效率MinDS模型测度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建设效率,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全面揭示和识别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来源。研究发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效率大体呈上升趋势,并兼具“东高中低”、“南北差异均衡”的区域特征;四大板块中,板块内部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南北方地区内差异相近;四大板块的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地区内差异则是南北方差异的主要来源。在新发展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研究结果对于全面协同提升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效率,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格局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5.
使用CFPS数据以及PSM和2SLS等方法,探讨了集体经济的长效增收效应及其实现机制,并从管理者文化教育水平视角分析了壮大集体经济的实现路径。结果表明: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持续地提高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而且通过增加生产性投资、公共服务投资和教育投资对农户增收产生长期影响,具有显著的长效增收效应;村委会主任作为集体经济的主要管理者,其受教育程度越高,对集体经济的投资越多,越有利于集体经济发展。据此建议,通过强化对管理者的培训等“内育”方式、通过派驻第一书记等“外引”方式、通过设立“挂职副主任”等“外借”方式,提高集体经济管理者的文化教育水平,激活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加速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进程。  相似文献   
46.
南岭走廊是一条多民族走廊,各民族在交流交往交融中形成了既有共同性又有民族性的治理智慧,为构建南岭走廊区域内的共生民族关系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后脱贫时代,南岭走廊区域由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转向乡村振兴的阵地。南岭走廊少数民族区域社会结构的变迁,出现了劳动力的流动、传统生计模式的变迁、基层权威的逐渐丧失等问题,导致了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出现了缝隙,进而带来了系列社会治理困境,产生了治理危机。不管是“产业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还是“生态振兴”,归根结底要依靠“治理有效”衡量乡村振兴。在构建治理共同体框架范围内,重塑基层治理权威、引入协同治理、构建治理共同体和夯实集体经济可为南岭走廊少数民族区域基层治理注入曙光。  相似文献   
47.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的任务,具有特殊的文化属性。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关系到提升国家整体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新疆各族人民的凝聚力。新时代,为推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优化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效果,将记忆、传承、创新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落到实处,展现良好的群众性、推广性和普及性,让蕴含在中华典籍中的文化基因和历史智慧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价值实现需要从文化认同、传播方式、文化整合等方面着力:强化顶层设计、打造经典品牌、创新传播方式、整合多元文化等。总之,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在文化润疆工作和乡村文化振兴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该充分发挥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的重要作用,助力新疆乡村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筑牢各族人民文化自信的根基。  相似文献   
48.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治理是对马克思主义治理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是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回应与践行,有利于推进农村融合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当前,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存在一些困境,主要体现在制度不完善、治理效果不佳、人才队伍不健全、文化环境不佳、社会资源匮乏等方面。为此,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要以制度建设夯实基础,以村级自治组织增效完善组织保障,以人才教育增强动力,以舆论宣传塑造内在支撑,以社会资源介入探索共赢方案。  相似文献   
49.
文章在城市体系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回顾了有东北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影响东北城市体系的首位度和纵横交错的发展轴,进而剖析东北城市体系发展的现状,相关城市的一体化、同城化的进程。最后分析构建东北现代城市体系面临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