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3篇
  免费   330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321篇
劳动科学   51篇
民族学   188篇
人才学   75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923篇
理论方法论   213篇
综合类   2155篇
社会学   270篇
统计学   91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312篇
  2023年   666篇
  2022年   698篇
  2021年   739篇
  2020年   535篇
  2019年   465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基于2010—2019年苏浙皖地区县域面板数据,运用三阶段动态DEA-malmquist模型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进行测算,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带来的政策效应,进一步分析其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苏浙皖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大部分处于有效率阶段,并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助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不同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因此,应推进农业技术进步效率的提高,加快苏浙皖地区一体化进程,精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采取差异化政策等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52.
推动农业规模经营进而促进农村社会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议题。鹅镇的经验表明,村社本位的农业规模经营是农业规模经营内生发展的重要机制,该模式实现了现代农业与村庄社会的有效融合。这一模式的实践运作依托三个重要机制:一是地方政府引导,即通过制度供给、政策激励、风险防控等方式引导村社集体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二是村社集体统筹,即统合分散土地以实现整体流转,从而统筹协调农业规模经营实践;三是农民自主参与,即农民自主确定农业经营主体,民主协商地租价格,与农业经营主体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在该模式下,农业经营规模适度且经济效益较高,农业经营的社会效应溢出,农业经营的村庄治理效应较为显著。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和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应当注重农业规模经营与村庄社会的有效融合,以促进农业与农民福利、村庄社会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53.
中国社会的共享传统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并被以儒学为主体的国家礼治模式所形塑,表征着中国内生性发展的一种社会运行机制,因此可以成为理解中国社会的内部视角。追溯与梳理传统社会中的相关话语形式,理解与阐释历史上国家礼治与地方自治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促进对自古及今中国社会内部制衡机制的认知。纵观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发展历程,无论是20世纪上半叶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还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集体化时代的“新德治”实践,以及新时期乡村社会中的“礼治复兴”现象,都会发现以礼治为表征的共享传统的坚韧传承及其在社会振荡时期的重要调谐作用。发掘中国社会共享传统中的知识共享、社会共建、道德共育等核心要义,不仅有助于准确理解当今乡村社会中普遍出现的“礼治复兴”现象,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亦有着重要镜鉴意义,还可在激活中国社会整体人文精神的意义上,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4.
55.
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着教师队伍长期建设不足、短期培训较多、服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有限等问题。为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振兴乡村教育,针对我国40所乡村学校“十四五”时期发展需求,研究团队进行了深度调研,发现教师基本技能训练、教学和教研基本规范、留守儿童管理、教师共同体建设等方面的需求最为突出。为此,本研究围绕智能化技术赋能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了深入探索。智能化技术助力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路径在于:借助智能化平台开展教师基本素养培育,进一步提升乡村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借助智能技术开展大规模“诊课”与系统化教研,进一步提升乡村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大数据技术帮助乡村教师开展精细化学生管理,进一步提升乡村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能力;借助线上教研社区资源构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进一步促进乡村教师教研共同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56.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国内大循环”的关键一环,“四好农村路”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乡村地区是上海市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战略空间。目前上海农村公路总体规模能够基本满足出行需求,但仍存在路网结构欠佳、建设标准偏低、路域环境缺乏统筹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基于上海农村公路发展实际,加强规划设计研究,推动上海农村公路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支撑上海建设与卓越全球城市相匹配的、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魅力都市乡村,为超大城市农村公路的发展提供引导。  相似文献   
57.
工作环境权以劳动者职业健康与安全为基础,突出劳动者的主动参与意识,是农民工作为劳动者应当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亦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职业病防治法》作为农民工职业病预防、诊断以及救济保障的基础性法律,当前仍存在诊断机构义务承担较重、劳动关系认定妨碍诊断、工伤保险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用人单位规避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以及农民工缺乏职业病预防的自我参与等问题。因此,应以工作环境权实现为新的立法理念,进一步完善我国职业病诊断与救济保障机制,加强职业卫生监管,并构建农民工自主参与职业病预防的法律体系,最终实现农民工职业病防治的全方位保障。  相似文献   
58.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和智力支持。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改革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符合“以学哺农”要求的“双创型”“新农人”。该文分析讨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难点,并提出教育思路和具体的教育策略,包括转变育人理念,将人才培养目标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强化课程思政,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渗透进各学科教育;构建课程体系,形成创新创业课程群;完善培养方案,创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校园平台等。  相似文献   
59.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