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4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93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221篇
社会学   22篇
统计学   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 毫秒
21.
明代前期河南部分州县在赋税征收中已进行折亩。嘉靖、万历后,一些州县在辖区内实行了丈地折亩均粮的办法。受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明代河南州县折亩在时空、力度和方式上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折亩制与三等九则制在赋税征收上只存在纳税方式的差异,对税负负担未有实质影响。一些州县的具体折亩措施体现了明代国家对均平理念的追寻与实践,而南北方在折亩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22.
正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文学传播研究逐渐兴起,不少学者在理论建构、范畴界定、方法探索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王兆鹏先生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他新近出版的《宋代文学传播探原》(以下简称《探原》),是其二十年来有关文学传播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3.
泉州戏曲,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系闽南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同仁考证文献,追溯源委,并不局限于南戏本体的研究,而将其置于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宗教、教育、音乐等领域来探讨,产生一批富有创见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台湾戏曲学界也掀起一股研究泉州戏曲的热潮,尤其是一大批硕、博士论文的出现,将泉州戏曲研究推进到各个关联的文化领域,使之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力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24.
华金余 《兰州学刊》2010,(1):187-191
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徘徊于纯粹论与工具论之间,其原因主要是:首先,对文艺纯粹论的学理依据缺乏深入的了解,更由于中国文学史没有文学自主的现实经验,使得他面对西方文学自主论的论说时,会觉得非常有道理,回到中国的现实时,又会觉得文学工具论更合时宜;其次,艺术家与革命家的双重身份;第三,争夺文坛话语权的实用主义考虑。  相似文献   
25.
关于“酒精对水蚤心率影响”的实验是初中生物教材的一个经典实验,无论是人教版教材还是苏教版教材都设置了该实验,但是一线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了诸多的难题,本文针对该实验的难点环节,以及常见的误区加以研究,并提供部分参考意见和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26.
27.
宋彦红 《现代交际》2014,(12):148-148
"三疑三探"是一种现代主流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和知识拓展,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快乐中轻松学到知识并掌握知识。本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三疑三探"概念进行描述,指出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目的,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28.
人类探月工程能带给我们什么?这个问题,上一次被严肃提起,是在1970年。  相似文献   
29.
雍正朝的密折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晁中辰 《文史哲》2002,(2):27-32
清朝雍正皇帝推行密折制度,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条件。雍正通过密折了解下情,震慑和控制臣下,和亲信大臣密议大政,成为推行雍正新政的得力措施。密折制度和军机处相辅而行,使雍正时的君主专制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雍正阅历广,勤于政事,知人善任,使密折制度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雷厉风行地革除弊政,“振数百年颓风”,使雍正朝成为清代历史上“最多姿多彩的时代”。但密折制度毕竟有得有失,它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行于一时,而不能实行于久远。  相似文献   
30.
"你去西安,还是去上海?"答语a:"我去西安。"答语b:"我去上海。"答语c:"小张去过西安和上海。"为什么答语a和答语b成立,而答语c不成立?本文通过考察探疑列项选择问两种不同答语类型,即常态答语和异态答语的构成情况,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