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6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23篇
管理学   120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22篇
人才学   40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687篇
理论方法论   130篇
综合类   1610篇
社会学   170篇
统计学   2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226篇
  2010年   206篇
  2009年   198篇
  2008年   257篇
  2007年   179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871.
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的方法论,在20世纪80年代末被引入中国翻译领域,但很少有人用它来解释儿童文学翻译.通过这个新视角对儿童文学翻译作尝试性研究,指出接受美学可以用于研究儿童文学翻译,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72.
各种文学形式之间的互相影响与互为接受是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之一,无论是在同一时期,还是经历了朝更代迭的不同时期,各体文学作品都在题材、语言、风格、审美趣味等方面互为接受与影响。前人曾指出“赋兼众体”,近人亦言“赋”介于诗、文之间。俗赋源自民间,肇始于先秦,明显受到当时民间“谐隐”风俗和“客主问答”通俗文艺形式的影响。汉代民间乐府与俗赋之间的互为接受就更为多见,魏晋南北朝时期俳谐文俗赋化颇为流行。  相似文献   
873.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影响与启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当代文论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新时期我国文论在发展过程中所关注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都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点有某些契合,或者说中国新时期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路径与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某些思路上有相当的一致性.其影响的领域主要包括:艺术与美学中的人道主义问题,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争,艺术的人文精神的失落与拯救,后现代语境及其现代性问题,从美学的革命、从审美乌托邦向更广阔的文化领域的转向,大众文化问题,生态文艺学和生态美学问题,后马克思主义话语等等.  相似文献   
874.
朱明建 《齐鲁学刊》2002,4(4):88-92
五四是一个浪漫的时代 ,新文学家们通过借鉴浪漫主义文学 ,发动了一场文学的自由主义运动 ,也展现了自我的浪漫情怀。但是 ,五四新文学对浪漫主义文学的接受是有所选择的 ,二者在宗教性、自然性和回到中世纪等方面有很大的差距。 2 0世纪 2 0年代中期以后 ,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浪漫主义又被新文学所弃绝  相似文献   
875.
“关学·南冥学与东亚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从张载的易学、礼学、主体精神等角度深化了关学研究,反思了唯物、唯心研究模式;从南冥学的理学渊源、与李退溪的比较、社会思想、文学研究等角度丰富了南冥学研究;从儒学与东亚文明、儒学的现代化、新儒学的当代发展等方面,深入到了儒学研究的前沿,讨论了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儒教问题、中国哲学的体用问题等。本次会议对深化中国哲学前沿问题研究、加强中外哲学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76.
刘小兵 《唐都学刊》2007,23(6):16-20
王绩诗风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三仕三隐的人生经历,使其诗有较厚重的情感积淀与哲学内涵,表现出深深的隐逸情怀;"无事不兼修"的才情与狂狷兼具的个性气质,对其风格形成起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诗言志"、"题歌赋诗以会意为功"的创作观念,使其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对前代诗人的接受而又有所创新,才形成了自己诗歌疏野澹朴、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77.
姜国柱 《唐都学刊》2006,22(1):63-67
张载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关学的创始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丰富而深邃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哲学思想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主要包括:太虚即气与气化万物、一物两体与动必有机、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仁政德治与渐变改革等,既具有创造性、开拓性、奠基性,又具有实践性、实用性、合理性。因而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并对其以后的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78.
我国对小额诉讼制度的改革探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总体上循着"试点——修法——再试点——再修法"的改革逻辑不断推进。改革突出了应对法院"案多人少"审判压力的问题意识,较少基于当事人立场考虑程序设计问题;突出了小额诉讼程序作为"繁简分流"司法改革一环的定位,较少对小额诉讼程序独特的功能定位和当事人必要的程序保障进行深度思考,导致制度设计的理想与现实效果发生较大偏离。我国在民事诉讼制度改革中,应当赋予小额诉讼制度新的功能定位,不宜将其作为应对"案多人少"问题的举措,也不宜继续将其纳入"繁简分流"的改革逻辑,而应回归保障基层民众接受司法裁判权的功能定位。小额诉讼也不应是一种司法制度供给的"残次品",应从程序选择权、公正审判权和程序救济权等方面加强对当事人的程序保障,通过保障小额案件审判公正的底线,促进小额诉讼制度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79.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国内掀起了一股典籍外译的热潮,尤以大中华文库系列丛书为代表。然而,时至今日,很多学者意识到并指出,这些译本在海外的接受效果欠佳,实则沦为自产自销、自娱自乐的对象。本研究以明清小品文英译本为例,基于译本在海外主要图书馆的馆藏量,学界对译本的关注和评论,以及译本在网上书店的销量等数据,展开细致的分析与探讨。结合翻译说服论的相关启示,从译者、受众、译本、译境等方面探讨林语堂译本相对成功的原因,进而总结一系列积极有效的翻译和传播策略,为促进中华典籍外译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80.
阳明心学在关中地区的传播与接受是一个关注较少、研究不深但又颇具价值的学术问题。阳明心学在关中地区的传播与接受经历了初传的辩难与阐扬、晚明的鼎盛与会通、清初的延续与修正、晚清的维系与终结,显豁出阳明心学传播与接受的“关中模式”:一是未能取代张载关学、程朱理学在关中地区的主导地位;二是呈现出起伏不显、波折不大的抛物线式传播态势;三是以会通朱王为基调。这种模式所映射出关学与阳明心学的交融与互动,一方面不断生成和更新着关学,推动关学心学化、全国化;另一方面亦促使阳明心学实现自我重构和完善,将阳明心学在可能的衍化方向上提揭(显豁)出来,拓展和深化阳明心学的理论维度,成为探究阳明心学“在地化”的一个具体而生动的个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