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45篇
  免费   226篇
  国内免费   50篇
管理学   779篇
劳动科学   40篇
民族学   165篇
人才学   146篇
人口学   55篇
丛书文集   2300篇
理论方法论   418篇
综合类   5122篇
社会学   765篇
统计学   131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75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140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251篇
  2014年   638篇
  2013年   514篇
  2012年   708篇
  2011年   721篇
  2010年   710篇
  2009年   675篇
  2008年   868篇
  2007年   668篇
  2006年   561篇
  2005年   478篇
  2004年   385篇
  2003年   393篇
  2002年   306篇
  2001年   275篇
  2000年   247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851.
高深 《浙江社会科学》2007,6(1):163-168
自近代以来,国内学术界有一种普遍的倾向,即以西方近代的“自由”观念解释中国先秦典籍《庄子》,将庄子看成自由主义思想家。笔者认为,以“自由”概念阐释庄子思想的“自由说”并不符合《庄子》一书的实际,是对《庄子》中关键词语及主要观点的误解。本文分别从“待”的含义、“无己、无功、无名”的作用、“自然”的含义以及“得道”的结果四个方面分析了“自由说”的错误,指出《逍遥游》“犹有所待”的对象本不是“风”,而是“得道”,不是针对“自由”而言的而是针对“致福”而提出来的;庄子的“自然”不是强调事物(包括人)的自发性,而是“道”的特性,“顺物自然”就是顺从“道”,反对人为;“无己”、“无功”、“无名”,是得道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庄子“得道”的目的既不是追求所谓的“精神自由”,也不是追求哲学和政治意义上的“自由”,而是追求人生的幸福。  相似文献   
852.
赵铁 《学术论坛》2007,30(12):91-93
在"社会问题自然史观"的研究视野中,区分社会问题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定义"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石,对价值观的强调则成为其突出的本质特征,而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也以其独特的分析路径实现了二者的联接,这些思想在理查德·富勒和理查德·迈尔斯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阐述."社会问题自然史观"的提出可以看作是他们学术研究和理论发展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53.
以主客对立为基础的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和谐观以及与之相应的自然和谐与人性和谐的理论诉求,是在和谐问题的讨论中存在的主要误区.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劳动这一人的存在的根本方式出发,从现实历史的前提出发,建立了科学的和谐观.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人的存在的自然对象性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存在的社会性则是社会的和谐的根据和基础.同时,和谐又具有历史性和辩证性,因为人的存在是历史性的.面对当代普遍的不和谐的世界经验,马克思主义和谐观有可能给我们提供重构和谐社会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854.
传统思想认为,儒道两家思想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其主要表现是以老子为鼻祖的道家具有明显的反仁义道德的思想倾向。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人们对《老子》文本的一种误读。在中国思想史上,王弼是第一个从理论的高度阐述儒道相通的思想家。王弼通过注解《老子》,对老子的道德观进行了阐释,从而使老子以“自然”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的思想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855.
物态观     
张红旗 《理论界》2005,(12):82-86
本文对空间的认识区别于空间是物质的认识;对时间的认识区别于时间也是物质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相对物质相对运动的物态范围描述;相对物质相对运动的物态量化描述。对物态事件的起源现象、生命现象的物质自然本性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856.
斯宾诺莎把自然权利视为自然力量,以此作为基本观念,论证了人天生是自由的。在自然权利和理性的关系问题上,他认为,自然权利不一定是理性的,人的自然权利更多地是来自非理性的东西。以这一思想为基础,斯宾诺莎论证了在自然权利的问题上人人平等。他还指出,在自然状态下,人的自然权利既得到充分实现,又是完全没有保障的;为了保障自己的自然权利,人们订立契约,组成社会。  相似文献   
857.
中国心性论第三种形态:道家心性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道家心性论是与儒家、佛教心性论迥然相异的中国心性论的第三种形态。道是道家心性论的理论基础,由道而性、而心,是道家心性论的具体展开。命论与生死论,是道家心性论的外在延伸。致虚守静是道家修养论的主旨。自然、自在而自由,和谐、和睦而和适,是道家心性论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858.
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上一个世纪之交,梁启超等启蒙先驱提出了中国"国民性"问题,鲁迅接过他们的大旗,对"国民性"问题进行了深刻独到的剖析,形成了他最具"思想史"价值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它主要集中在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上,具体为四个方面"奴才"式的"谄"与"专制者"式的"骄";"瞒和骗";冷漠、麻木的"看客"心态;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  相似文献   
859.
A·许茨在继承并发展胡塞尔现象学理论和吸收马克斯·韦伯理解社会学观点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新型社会学流派——现象学社会学,从而奠定了他在当代社会学理论中不可替代的地位。通过对意义、自然态度、主体间性、日常生活世界等几个核心概念的分析揭示了许茨社会学理论的现象学基础。  相似文献   
860.
文化与自然界是辩证统一的。自然环境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人化自然”对人类文化也有依赖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人类文化对自然环境也产生重大的作用。文化必须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自然环境又必须与文化相协调。生态文化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