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8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125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55篇
人才学   1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00篇
理论方法论   86篇
综合类   826篇
社会学   89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老舍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巨人,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在语言的应用上也别具一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京味儿”是其语言艺术特色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本文就其作品《骆驼祥子》,浅析“京味儿”语言在运用过程中的特征。  相似文献   
82.
政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培养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其特点是实践技能强。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仅凭自身的教学设施很难达成这一培养目标,而通过政校合作的培养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该问题。  相似文献   
83.
比较赵树理和汪曾祺小说艺术风格,指出二者虽均系中国味的小说,但其风格迥异,并从文化的大视野探讨二者小说风格形成的根源,考察赵树理小说的入俗美和汪曾祺小说的素朴美在结构、语言、人物形象等层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84.
老子无为而治的社会观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出现众多派别的主张,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对持“有为之政”的各派别思想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和抨击,极力倡导“无为而治”的思想,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强烈的社会关怀意识和爱民治国的责任感。老子还构想了与其“无为而治”思想相统一的“小国寡民”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85.
86.
《国际人才交流》2012,(12):15-16
2012年2月15日,正在美国访问的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午宴上发表演讲时,讲述了一对美国夫妇的鼓岭故事,700多名来自中美政商各界的来宾,听着习近平的娓娓讲述,无不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这个百年传奇故事的男主人公是密尔顿·加德纳(也译嘎登勒),生前是美国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1901年随父母来到中国,曾经在福州鼓岭度过10年快乐的岁月。加德纳离开福州后由于各种原因再也没有回过中  相似文献   
87.
怀人 《人才瞭望》2013,(3):31-31
《说唐》里最有知名度的人是程咬金。即使没听过说书没看过戏曲的90后,也会对“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这两句俗谚耳熟能详。  相似文献   
88.
转变政府职能,是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实现“四个分开”,即政市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是问题的关键。政市分开: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实现政市分开首先需要弄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职能,明确政府应该干些什么,不应该干什么。政...  相似文献   
89.
田淑晶 《社科纵横》2012,(11):84-87
人类通过文化创造不断解放自身,创造理想的世界;反过来,文化给人和人的生存提供了规训和框定。这种规训和框定,就人类整体而言,代表积极的力量。但具体到个体,当其现实生存与文化的框定存在距离的时候,文化的框定便有可能使人陷入矛盾、焦虑,甚至导致生存的危机。《天津俗人》对此有深刻的挖掘和展示。如何弥合指向抽象、整体的人的文化规训与具体的人现实人生之间的裂隙,是任何时代任何文化中的人们共同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90.
许慎 《创新》2015,(5):24-27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要以史为鉴,摒除历史虚无主义误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党和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现实写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祛除历史虚无主义迷雾要处理好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问题,对历史人物特别是领袖人物的评价问题,历史联系性的问题,认清历史趋势把握新的战略机遇期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