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52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推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推行了统购统销政策。政策实施初期,面对这一新生事物,基层农民、干部的思想和行为呈现出担心、忧虑、违抗、抵触相互混杂的特点。为此,党和政府对乡村社会进行了全面、深度的政治动员。期间,出现了一些偏激化、极端化情况,基层干部的行为存在着程度不一的越位、错位和失位现象。  相似文献   
62.
63.
河南许昌市公路管理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为目标,紧密联系许昌公路实际.以“团结、爱路、拼搏、服务”的许昌公路精神,实施大建设、启动大项目、促进大发展、实现大变化。按照省委、省政府“政治动员.经济补偿.行政干预,多方支援”和“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有偿使用,滚动发展”的“双十六字”方针,加大提高引资力度.  相似文献   
64.
葛洲坝工程建设是三线建设中后期动工建设的一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运动式政治动员、宣传型政治动员、嵌入化政治动员是葛洲坝工程建设中最突出的政治动员路径。这三种政治动员路径,一体多面地承载了葛洲坝工程局全覆盖、立体化、深渗透的政治动员体系,显示了三线建设时期以政治挂帅为基本要求、以强有力的党组织队伍为纽带依托、以革命理论为话语范式、以集体主义为精神导向、以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安全为直接目标、以民族荣光和人民福祉为根本追求的“革命型”政治动员最普遍的特征。这种政治动员模式对于推进葛洲坝工程早期建设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凝结的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走群众路线、走自己的路等政治动员经验,对于当今凝聚民心团结奋斗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伟业,仍具有重要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5.
穆斯林民族主义的形成——以巴基斯坦建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认同是穆斯林民族意识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穆斯林民族观念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它在南亚起初是穆斯林精英阶层的认知,通过自上而下的动员,进而普及成为共同体的认同。从赛义德爵士的穆斯林民族概念到表现为巴基斯坦运动的领土民族主义,是地区和国际政治环境、英国殖民政策、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之间的关系、全印穆斯林联盟与国大党互动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穆斯林民族主义既是一种先验的感情和信念,也是政治经验的产物;同时,次大陆穆斯林不是整齐划一的同质体,毛杜迪等著名的伊斯兰学者及一些穆斯林宗教政治组织反对穆斯林民族主义的主张。  相似文献   
66.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改运动给川西北乡村社会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在中国共产党传递意识形态的过程中,身体政治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凭借身体之伤的展现与诠释,中国共产党以“政治道德化”和“道德政治化”的方式让农民认识到了苦难的根源。对地主身体的规训、惩罚昭示了新政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也凸显了农民强烈的复仇意识,政治对身体的分类操控加速了乡村社会的整合及认知模式的更迭。革命视域下的身体被赋予了不同以往的象征意义,生理感知、审美取向、身体归属、形象表达等都与阶级政治密切相关。土改运动是身体的革命,同时它也塑造了革命的身体,身体与革命两者交织互动,共同书写了中国乡村的历史。  相似文献   
67.
政治动员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以政治动员的方式增进政治认同、整合社会力量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治实践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共在革命时期的政治动员广泛动员了革命的力量,最终使中国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掌全国政权的执政党。本文将着重对中共在革命时期政治动员基本要素,即政治动员背景、政治动员主体、政治动员客体和政治动员手段及特点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当代中国政治动员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8.
姜廷玉 《领导文萃》2012,(10):48-50
1951年8月17日,彭德怀以中朝联合司令部名义,下达第六次战役的预备命令。随后,志愿军政治部发布了第六次战役的政治工作指示,对全军进行政治动员。在开城参加谈判的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接到命令的电报后,发电报给彭德怀说:当前敌人已有强大纵深的强固设防,又是现代化的立体防御,如果我们以现有力量和装备进行攻击,伤亡和消耗会很大。如果敌人离开自己的阵地,大举向我进攻,我以现有力量装备,是可以将敌人打垮的,而求得部分歼敌,代价也不会很大。邓华同时建议:如果目前不立即进行战役反击,也应当尽可能作战术反击,收复一些地方,将我与敌人的接触线向前推进,以便于我更好地了解敌人阵地情况及其坚固程度。彭德怀复电同意邓华的意见。  相似文献   
69.
随着政治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推进,国家建设作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列宁政治思想的研究长期以来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部的演变和列宁的文本方面,将列宁主义和国家建设结合起来的研究相对薄弱。从政治发展角度看,列宁主义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国家建设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将政党作为了推动国家建设的组织力量,从而有效地克服了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中组织力量匮乏的困境。列宁主义政党不同于西方自由竞争选举制度下的选举型政党,它有着严格的组织纪律。列宁主义政党的上述特点使得它具备了两大组织优势:实施政治动员和控制精英冲突,而上述两大特点能够有效地推动国家权力的扩张、国家能力的提升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构建。因此,列宁主义提供了发展中国家推进国家建设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