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8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48篇
管理学   113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4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296篇
理论方法论   39篇
综合类   570篇
社会学   91篇
统计学   24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论敏感个人信息在个人征信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征信体系运行的本质就是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播。个人信用信息的范围非常广泛,有一些信息属于可公开程度较大的"琐细个人信息",有一些信息属于可公开程度较小的"敏感个人信息"。敏感个人信息是对社会或个人具有特殊风险,应当受到特殊保护的个人信息。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均对于"敏感个人信息"在个人征信中的运用作出了若干特别规定,相对限制其收集、加工和传播。但就结合个人征信原理和我国实践,还是应当尽量放宽对于所谓敏感个人信息使用的限制,在不威胁重要的、基本的个人人权或社会正义前提下,还是应当以提高预测个人信用状况的准确性为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22.
采用跨文化交际敏感量表,测定高职高专涉外实习生跨文化敏感水平。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高专涉外实习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总体水平中等略上。实习生具有较强的差异认同感,而交际信心和交际愉悦感相对薄弱。"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比"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更能增强学生文化差异敏感度。本研究为高职高专涉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研究提供了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23.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加快,信息的分享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却也带来了危机。网络平台的不断扩大使人们的信息收集、交换、使用变得越来越自由,网络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不断增强。本文从必要性、内涵、与个人隐私的区别几个方面分析,最终对网络个人信息的特征和范围进行定义。全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对理论界各种观点进行分析总结,旨在对网络视野下个人信息的定义进行明确区分,更好的帮助相关领域立法。  相似文献   
24.
25.
26.
白云 《北方论丛》2020,(2):39-46
网络空间个人信息权利保护日益受到重视,个人信息保护的义务及民事法律责任在学界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由于网络空间个人信息保护的特殊性,从本质上看是个人信息利用中的保护。个人信息保护的义务主体应进行类型化的研究,并赋予主体积极的义务。根据网络空间个人信息收集与利用情况的不同,网络空间个人信息保护的民事法律责任应当包括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网络空间个人信息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便于信息主体的权利救济。结合我国法治建设的具体情况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网络空间个人信息保护宜采用综合立法的模式。  相似文献   
27.
28.
29.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公民的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极易遭受滥用和侵害。以达成数据主体对于个人信息的主动自决意愿为内驱动力的被遗忘权,欧美发达国家因符合其政治需求和价值主张而广泛确立。虽然被遗忘权权利本质亦与我国社会发展实际相契合,且国内的立法司法实践也为其培育了移植基础,但被遗忘权在我国的本土化移植仍然面临诸多障碍,如信息技术瓶颈、商业风险增加、现有制度衔接低效等。从厘清被遗忘权基本概念、建立专门信息保护机构、构建商业化个人信息储存及使用机制、明确被遗忘权救济渠道与规则以及升级信息保护技术等方面为切入点,寻求被遗忘权本土化移植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30.
基于自媒体时代较强的交互性,已公开的个人信息虽已丧失私密性,但其后续利用行为仍应遵循合理性要求,合理性的剖析应以信息处理者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基准。而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已公开个人信息的后续利用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尚无定论,其根源在于未能厘清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保护法益,即界定已公开个人信息的利用是否构罪,需判断信息处理者的行为是否侵犯该罪规制的法益。经论证发现,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规制的法益应为公民信息自决权,而公民信息自决权中蕴含的个人自治法益观对于正确限定刑法上已公开个人信息合理利用的界限有重要意义。基于个罪中超个人法益必然导向背后具体个人法益之考量,为界定刑法中已公开个人信息合理利用的范畴,应提倡以尊崇个人自治的法益观为前提,以激活信息自决权的行使为手段,依据《刑法》第253条的规定,在法秩序统一原理下,通过辩证性审视前置法相关规定中已公开个人信息合理利用路径的优劣,创新性地提出“场景式判断+知情同意”融合式刑法规制举措。即根据已公开个人信息的后续利用是否从低风险场景僭越到高风险场景进行判断,如若不是,则信息处理者的行为属于合理利用;如若是,则需进一步判断信息处理者的行为是否取得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