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12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47篇
管理学   145篇
劳动科学   8篇
民族学   222篇
人才学   10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733篇
理论方法论   351篇
综合类   4311篇
社会学   485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164篇
  2015年   221篇
  2014年   487篇
  2013年   411篇
  2012年   468篇
  2011年   490篇
  2010年   519篇
  2009年   480篇
  2008年   667篇
  2007年   463篇
  2006年   362篇
  2005年   346篇
  2004年   330篇
  2003年   309篇
  2002年   264篇
  2001年   227篇
  2000年   189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张伯伟 《中国学术》2000,(4):269-279
即将出版的《程千帆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收录了先师的论著、创作及回忆录,兹列目如下。  相似文献   
112.
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结,究其成因,主要有儒家思想学说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自身经济状况的压力、文人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这三方面因素。这种政治情结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3.
通过对MCAI课件《爬行纲分类》的制作,探讨了在设计MCAI课件时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4.
陆机论文于作品语言、 写作手法诸方面都标榜创新,而其自身创作却存在着严重的拟古倾向。陆机文学思想、创作 实践之间的矛盾与其人生际遇、创作心境有关,也是汉魏以来文坛拟古风尚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5.
本文以近代文化转型为背景,结合梁启超的文学理论思想,讨论梁启超的戏曲创作特点、戏曲史意义及其对中国近代戏曲变革的影响。文章指出:梁启超在戏曲样式、戏曲题材、戏曲人物、情节与冲突、戏曲语言等各个方面,都对中国古典戏曲进行了探索和革新,这既影响和规定了本世纪初中国戏曲发展的总体风貌和基本走向,对中国戏曲变革作出了杰出贡献,也留下了值得认真总结、深入反思的理论经验和创作教训。梁启超的戏曲创作与他在文学理论、散文、诗词、小说等方面的大胆探索、卓越建树一道,构成了一座中国文学由古代走向现代的标志性高峰,这座高峰承前启后,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至今犹在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6.
《大招》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一直是个谜。本文认为《大招》的作者就是景差,此篇当为景差因顷襄王射兕受惊失魂卧病而作的招魂之词。其创作时间当在顷襄王卧病不久的春天,比宋玉作《招魂》要早、“大招”之被命名为“大”,是因为此篇曾被误认为屈原所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7.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学接受类型有三种:娱乐式、赏评式和文学教育式。娱情悦性式的文学接受反映了这一时期重娱乐、重性倩的文学思潮,它由建安时期的崇尚自我表现发展为南朝时期的追求感官刺激;清赏品评式的文学接受由品鉴人物和山水的风气发展而来,它注重揭示作品的审美特征,有力地促进了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文学教育式的文学接受是当时重文风气的产物,它注重培养文学修养、指导创作,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创作风气。  相似文献   
118.
播音主持创作的个性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个人优势特征的重要表现。个性标志着艺术境界里一种特有的风格和独具的魅力,是每一位播音员主持人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创作中不是刻意的与众不同,而是体现个性。只有个性鲜明才能更能赢得受众。  相似文献   
119.
乔治·爱略特后期小说《米德尔马契》通常被当代评论家们认为是其最杰出的作品,也是英国小说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而十九世纪的评论家们普遍认为拉蒂斯洛却是爱略特这部大作的败笔。评论家们争论的焦点在于拉蒂斯洛  相似文献   
120.
哲学的跨学科本性与哲学的创新之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哲学界倡导创新,旨在增强哲学研究者的创新意识,为我国的哲学研究注入生机和活力,达到提升我国哲学研究水平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哲学的本性是批判性的理论思维和对世界的终极关怀,把握了哲学的本性,方能明了哲学对社会起作用的途径和方式。在理论思考的层面上,发现和揭示以往各种哲学原则之缺陷和局限性,适时提出补充性的或替代性的新的哲学原则,这就是哲学创作的本质。哲学具有跨学科的本质,所以中国哲学界的创新有必要突破现有制约发展的瓶颈,借鉴其他学科快速稳步发展的一些有益经验,进一步探索哲学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