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87篇 |
免费 | 44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19篇 |
劳动科学 | 4篇 |
民族学 | 41篇 |
人才学 | 37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782篇 |
理论方法论 | 138篇 |
综合类 | 1477篇 |
社会学 | 133篇 |
统计学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58篇 |
2021年 | 58篇 |
2020年 | 45篇 |
2019年 | 49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59篇 |
2015年 | 80篇 |
2014年 | 168篇 |
2013年 | 140篇 |
2012年 | 162篇 |
2011年 | 185篇 |
2010年 | 173篇 |
2009年 | 178篇 |
2008年 | 214篇 |
2007年 | 198篇 |
2006年 | 143篇 |
2005年 | 138篇 |
2004年 | 111篇 |
2003年 | 118篇 |
2002年 | 107篇 |
2001年 | 87篇 |
2000年 | 61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广泛地汲取自觉地创新——建安后期文人用典的总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文人创作中用典之风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建安则是该期文人用典风气开始走向新变的发端.与前代相比,建安后期文人作品中的用典,呈现出广泛性、创新性和自觉性的特征.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凭借古书获得巨大功效且为以后文人创作奠定范式的乃是建安时代的文人们,尤其是在确立借古书抒情达意之文学创作范式方面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22.
23.
从魏晋风度到盛唐精神——以文人个性和玄儒关系的演变为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唐精神”是在对“魏晋风度”进行完善、修正的基础上 ,形成的一种新的民族文化理想和精神范式。从文人个性和玄儒关系的演变来看 ,自然适意、脱俗求奇以及心灵需求的多样化构成了它最重要的三大特征。在盛唐文人身上 ,魏晋文人普遍具有的内在紧张和焦虑已经消除 ,仕与隐、玄与儒均得到了较为完满的统一。因而 ,他们的人格更健全 ,审美心理更加恬静平和 ,审美眼光更加精细入微 相似文献
24.
如果说"审美性品格"是一切文艺作品的基本品格,那么"超越性品格"便是一切伟大的文艺作品必备的根本特征,而"源初道德之维"与"形上之维"、"神性之维"则共同构成了文艺的"超越性品格"的三大基本维度.海德格尔分别从文艺的本质之源、贫困时代里诗人的天职与天命、文艺的神性等层面,对文艺的"源初道德维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沉思与阐释.系统清理和深入研究它们,不仅是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海德格尔本人的艺术哲学思想的关键,而且对于疗治消费主义时代文艺创作的某些疾病症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同时对于构建具有当代特色的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体系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5.
26.
诗词曲赋是小说<红楼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也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诗词融入情节,给叙事带来诗意;情节充满诗意,更增添小说的审美效果.林黛玉作为小说<红楼梦>中的典型人物,她的诗词真切地反映出她的审美品格.若从中国古代诗学中"味"的角度出发,可以品出黛玉的诗蕴含着美味、鲜味、奇味与苦涩之味;若从西方文论中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这些诗词与宝黛之间恰好构成一个作者-作品-读者-世界这样一个施受自足的读者反映批评系统,宝黛的爱情,在这样一个系统中推向高潮,其悲剧也表现出独特的、诗化的意蕴. 相似文献
27.
从诗风和审美范畴来看,李白诗歌存在壮美和柔美两个方面.属于柔美的一面大致可以概括为"清真","清真"是构成李白诗总体风貌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李白诗歌创作及审美观念中的"清真"与庄子美学、魏晋玄学及以二谢为代表的南朝诗人有着相当明显的传承关系,同时又有其独特之处.从创作实际看,李白之"清真"表现了他对自然清境的悉心体悟和把握及其与山水的契合融通,也从男一侧面体现了他既超尘拔俗又热烈执著的人生品格. 相似文献
28.
庄子重视人的本质生命的自由发展 ,将老子的“道”赋予了更多的人的精神和自由的因素 ,从“游”和“道”的关系 ,“游”和“物”的关系阐明人向“道”的依归和逼近的过程 ,即人体生命“游”的过程 ,为后世文人造就了一块以自我修为和炼造来抵御社会外界力量和自身局限侵害的精神土壤 ,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9.
苏轼一生酷爱怪石 ,包括美石和丑石。对于他来说 ,怪石既是陶冶人格情操的“比德”的对象 ,也是归隐故乡和退避山林的虚拟替代物 ,甚至是人生虚幻不实的见证。苏轼嗜好怪石的兴味与其特有的辩证思维有关 ,“丑好相形”、“反常合道”、“大小相形”、“真妄不二”、“妙观逸想”等观念使他比常人能更多地发现怪石之美。苏轼的嗜石兴味中包含了宋代文人一些共同的审美观念 ,如孤高忌俗的精神追求 ,寓意于物的审美态度 ,尚健好古的审美趣味 ,心存目想的观照方式等等。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