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5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8篇
管理学   7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3篇
人才学   1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88篇
理论方法论   74篇
综合类   1578篇
社会学   56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98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220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诗界革命是多元发生的、本土化的、保守的汉诗改良运动。它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既有诗的因素,更有政治体制和文化思想变革等非诗的因素。晚清诗坛的进步势力与保守势力既对抗更和解的局势决定了诗界革命的保守改良性质。保守也来源于那些热衷改革的进步文人,他们在政治体制上不得不“全盘西化”,为了求得心理平衡,甚至因为自卑而产生自负,他们更加重视甚至高估本土文化,加上当时对外国诗歌的“先进性”的了解远不如对外国科学及政治体制的了解。古代汉诗特别是定型诗体格律诗体成了封建专制的象征物和封建文人聊以自慰的心理寄托品。在社会改革大潮冲击下,他们只愿意对汉诗进行“本土化”改良。因此诗界革命只在汉诗的语言特别是词语上作了适度的改良,根本没有涉及到汉诗文体的两大基本成分——诗体和诗家话的实质性变革。诗界革命采用保守的改良方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2.
汉末魏晋辞赋"人神相恋"的同题之作,大都表现出丽色-爱悦-自持-分离-怅惘的情感模式,反映了人神邂逅之际或人神爱慕之时,一种来自生命本能的爱悦与内心礼防之间的冲突,以及这一冲突下不得不分离的怅惘.这种脱却外在政治寓意与伦理道德的情感主题,在志怪小说中因"志怪"的外衣而得到更加真实的再现.这一时期的辞赋作家将辞赋虚构的文体特征与创作主体第一人称叙述模式相结合,利用赋体的铺陈功能以及颂与讽的表达效果与模式,让辞赋适时地承担了这种情感主题的表达.随着南朝诗坛声色大开、宫体诗兴盛改变着人们对女性的审美态度,此类辞赋创作在南朝逐渐衰弱.  相似文献   
63.
在杨绛不同文体的创作中,都出现了补充、删减、调整、订正等修改现象,有的文本甚至遭遇了重写式的改造。这些并非偶然的修改行为,形成了杨绛文学作品版本的变迁,加快了杨绛文学世界的建构。通过考察修改前后的文本面貌,不仅能够在具体的技术操作环节透视杨绛文学语言、修辞风格的生成过程,而且能够发现其翻译、研究与创作之间存在的深度关联。经由这一典型个例,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与揭示修改这种文学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版本流变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可能性与意义。  相似文献   
64.
产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新农村通俗小说文体 ,是毛泽东以民族形式为本位的文体观实践的产物。通俗农村问题小说、通俗农村抒情小说和章回体战时小说是构成这一文体的三种样式 ,以各自的审美特征体现着新通俗农村小说民族形式的丰富内涵。这一文体创造体现了从群众化到民族化的基本规律 ,但在具体途径上却表现为两种相反相成的艺术化过程 :新文艺小说文体的大众化、民族化过程和传统旧章回体小说的现代化过程  相似文献   
65.
缺失与重建——论20世纪中国的文学批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认为 ,2 0世纪中国的文学批评存有四大误区 ,它们是 :偏狭拘谨的批评视野、理念在先的批评向度、二极对立的批评方式和机械呆板的批评文体 ,从而导致了批评的无力与苍白。作者认为 ,要走出 2 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误区 ,必须确立真正的批评精神 ,将文学批评当成一种独特的精神创造活动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66.
《白虎通义》与《释名》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两本声训书,在古汉语研究中仍启迪着一代代学者。现代汉语探源要从古汉语着手,对这两本声训书进行优劣方面的对比,能让我们对汉代声训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对《白虎通义》和《释名》声训特点进行归纳比较,进而总结出汉代声训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7.
赵心宪 《河北学刊》2007,27(6):131-136
"朗诵诗"概念在抗战诗歌朗诵运动中诞生,既特指作为宣传工具和政治活动形式的抗战诗歌运动,又具体指称专为诗歌朗诵活动而写作的新诗文体,还作为现代诗学文体论形而上认识的诗学概念等,含义多重。重新梳理抗战诗歌朗诵运动史料,阐释有关"朗诵诗"论争中的各种观点,可以观照朱自清"新诗中的新诗"论断的依据及其诗学价值,并明确"朗诵诗"文体形式"诗的语言"建行所体现的诗学本质。  相似文献   
68.
法国作家艾克絮佩里的《小王子》成为半个多世纪畅销书,其成功首先在于文体上大胆创新,颠覆了童话创作的传统,变写给儿童的童话为写给成人的童话;其次是它的两个思想内涵:一方面超前地批判了当时西方刚刚萌芽的现代文明病;一方面在古老而永恒的爱情主题中,倡导了新的生活艺术。作者是以赤子和童子的诚挚与清纯之心构建他的作品,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9.
梁启超的“新文体”,为了能够达到“晰于事理”的文学效果,常常将若干个比喻并列起来或连串起来,构成引人注目的复式比喻,包括博喻和连喻,与传统的复式比喻相比,体现出高度自由的叙述空间,并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更重要的是,“新文体”常以多层次多向度的连喻构成一种特别的章法,甚至通篇文章就由这种一气呵成的复式比喻和层递式的连喻组构而成,这种超复式的比喻修辞法可以被拟称为“专喻”。专喻的运用在“新文体”中还呈现出多种样态,有的是层层解喻,有的是两两相对,更多的是引入新鲜别致的喻体,启人心智,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70.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了不少行业一个“措手不及”,春节期间餐饮住宿、文体娱乐、旅游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与此同时网络购物、餐饮外卖、生鲜配送等“宅经济”“云生活”却异军突起。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疫情结束后那些受到影响的行业有望迅速恢复,但很多人更关心因为疫情影响带来的新的商业模式和消费习惯的改变会让哪些行业持续站上“风口”迎来新的机遇?下面这8个行业被很多人看好。在疫情之后有望顺势崛起如果你在这些行业里那么也许今年收入“不会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