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35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13篇
丛书文集   48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53篇
社会学   71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场又一场政治运动纷至沓来,席卷城乡。许多知识青年,首先是那些典型人物,曾自觉或不自觉地投身其问。“文革”后期崛起的“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反潮流”典型,更是深深卷入到政治斗争的漩涡中。“文革”结束以后,如何对待这些知青典型,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2.
153.
孙兴盛 《21世纪》2010,(1):45-47
我特别注意,也很想知道,王光美和孩子们是不是特别恨毛主席。人们都以为,少奇同志的悲剧,是毛主席一手造成的,要不是他重用林彪、康生、陈伯达、江青一伙,“文化大革命”不会搞成那样,造成那么大的灾难。他们能不恨毛主席吗?!但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感到他们每次讲到毛主席与少奇同志的分歧,都是相当平和、实事求是的。  相似文献   
154.
王罡 《华人时刊》2012,(6):74-75
赏析提要:林散之先生以毛泽东诗词为内容创作的草书作品存量不多。这幅作品笔墨精道,红色题材,多位名人题跋称之为精品,先后3次权威出版。"当代草圣"林散之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立轴,高94公分,宽32公分,约3平方尺。上款是森海,下款是  相似文献   
155.
以史为鉴,既可以知兴衰,也可以知成败。这是中国的政治传统和政治文化,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社会的各类矛盾。在中国,实际上写一部现代中国历史是相当困难的;那么,如果写一部“文化大革命”历史,更是难上加难。  相似文献   
156.
《经营管理者》2009,(10):30-30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次大会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国家百废待兴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有6000人出席,群贤毕至,人才荟萃,是我国科学史上的空前盛会。大会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表彰了826个先进集体、1192名先进科技工作者。  相似文献   
157.
上个世纪的50年代至70年代,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二十年的反修斗争.实际上中国并没有修正主义上台.毛泽东错误地把国内外对于三面红旗的批评看成是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修正主义、资本主义.为了始终高举三面红旗.防止党内出现赫鲁晓夫式的人物在他百年之后反对三面红旗和他自己,他部暑了防修反修的三大战役.他时反修形势的判断是片面的,反修理论的指导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8.
1972年6月,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经进入了第六个年头,“全国山河一片红”,全国人民的思想被完全统一起来,除了永无休止地高唱阶级斗争战歌外,很少有人去独立思考过任何问题,尤其是学术问题。“文化旗手”郭沫若此前推出了他的历史学新著《李白与杜甫》,在这部新著里,郭沫若根据毛泽东阶级斗争的理论,将杜甫划成了地主分子,将苏涣划为造反诗人。他的这一成果得到当局的高度评价,使他在学术上的地位登峰造极。  相似文献   
159.
燕来 《山西老年》2013,(6):22-22
20世纪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写作组在中国大陆曾经领导舆论。影响最大的,是以"梁效"为主要笔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和曾用"罗思鼎"等笔名的上海市委写作组。其次,还有以"初澜"为笔名的文化部写作组、以"唐晓文"为笔名的中央党校写作组、以"洪广思"为笔名的北京市委写作组等。  相似文献   
160.
现代京剧《红灯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流传很广,它讲述了中共地下党员为保护和传递一份密电码与日本侵略者机智周旋、勇敢斗争的故事。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都曾参与《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