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82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25篇
社会学   1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唐代文学文化史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方法论的视角审视,20年来唐代文学文化史研究表现出三个特征:一是史料学研究带有文化学的色彩,二是历史文化学研究有了重大突破,三是理论著作带有综合性的特点。由此启迪21世纪唐代文学研究的大致趋向:唐代文学文化史视角的多元化拓展,文史结合传统的进一步发扬,学术视野的国际化,新材料的发现与新问题的探求。  相似文献   
92.
本文论析了本世纪以来,尤其是近50年以来全国各地新出土的碑刻墓志在唐代文史研究中的学术价值:一、提供了旷世罕传的数以千计的散文作品;二、具有钩沉辑录佚文佚诗、校勘文献的重要价值;三、对拓展唐代史学研究领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3.
如何看待和处理"文""史"关系,决定着历史编纂的全局。它既是一个史学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史学实践问题。章学诚作为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基于对"天地自然之象"和"人心营构之象"的剖判,提出了"文史通义"的历史编纂理念。海登.怀特作为西方后现代史学的代表人物,在激进反思启蒙运动以来的史学观念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文史混一"的历史编纂理念。白寿彝作为史学史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基于对中国史学史的哲学思考,提出了以"准确、凝练、生动"为基本内容的历史编纂理念。这些认识,从正反两个方面启发我们在历史编纂问题上,应该树立"文史相生"的理念,走"文史相生"的道路。  相似文献   
94.
盛唐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表征是诗歌创作与演唱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唐诗成熟与繁荣又和唐乐有重要关联。唐诗在唐代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歌诗”, “歌诗”的发展则与唐教坊关系密切,唐教坊作为一个准娱乐行政机构,在唐诗创作与传播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王立著《欢娱的巅峰:唐代教坊考》,从制度层面对此做一解读,并在方法论层面上做出了系列突破。   相似文献   
95.
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是敬爱的周恩来同志担任全国政协主席期间,于1959年4月29.日。亲自倡导和培育的一项富有统一战线、政协特点的重要工作。其主要对象是政协委员及其联系的各界爱国人士。主要内容是动员组织历史当事人、见证人和知情人撰写“三亲”(亲历、亲见、亲闻)的第一手资料。资料的主要功能是存史、资政、团结、育人,为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文史资料拓展了史料积累和研究的新途径,发挥了匡史书之误、补档案之缺、辅史学之证的作用。促进了历史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6.
江澄 《船山学刊》2005,(2):41-43
<中华儒藏>编纂工程,作为一项填补我国典藏空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级重大攻关项目,已由北京大学牵头正式启动.在儒、释、道三家中,佛学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佛藏>,道学在唐代也有了我国最早的道教总集<开元道藏>,而作为中华文化主体的儒学,两千多年来却一直没有一部文献典籍汇编大全--<儒藏>.自明清以降,许多学人都引以为憾.据考证,纂修<中华儒藏>之事,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明代湖湘学人孙羽候,乃纂修<中华儒藏>第一人.  相似文献   
97.
林非 《东方论坛》2005,(1):69-74
回顾这将近半个世纪的思索中间,在学术领域之内所作出的成果,其实也并不很多,起初仅是限于鲁迅研究、现代散文史与散文文体的研究这两个方面,后来又在治学方法、中外文化比较这两个方面,零星地撰写了一些文章,还阐述了有关现代观念的问题.感谢学术界的朋友们,在不少论文和专著中间加以分析和评述,使我认真学习之后,获得了很多的启发.  相似文献   
98.
英国汉学家杜德桥的《李娃传》研究具有相当的学术意义:他引入莎士比亚学方法注释文本,引发西方学界关于"过度注释"的讨论;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分析传文,启发后来学者挖掘《李娃传》中所具有的仪式意义;继中国学者之后,运用传统的文史考证之学,再次对《李娃传》与《李娃行》的关系以及传文的影射问题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99.
汉之前,文史一体。《史记》以后,至魏晋迄唐,文史两分。与之相对应,人们对文史异辙过程的认识,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文论家将重藻饰、押韵、抒情的诗赋类为主的文学作品和其他文史作品区分开来。第二阶段,史学家将史著为主的叙事性作品和文学作品分离。第三阶段,人们对以史著为主的叙事性作品自身即史著和小说的分离,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并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在对文史两分认识逐步深入、细化的过程中,刘知几的《史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0.
本文从3个方面阐述刘知几关于文史关系的重要命题——“文史一流论”的思想内涵和理论意义1.“史者,当时之文”刘氏认为“正史六家”和“杂述十流”既是史书,也是当时之文,这一论断是符合古代史书的实际的。2.“史之为务,必籍于文”从“尚简”、“用晦”、“去妄饰浮词”、“载言”、“载文”、“模拟”、“采撰”等诸多文学手法的运用,分析修史必须借助于文。3.“文之将史,其流一焉”从文史相同的社会功能、写作内容和原则、史才遴选与任用等方面,论述文与史同属一流,从而对史家提出“学综文史”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