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68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118篇
社会学   36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 毫秒
111.
韦庄是唐末、五代文坛上一位诗、词兼擅的重要作家.他的诗的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唐末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韦庄诗具有和谐之美,具体表现在情感内容上的和谐,即以"衰调写衰代";艺术形式上的和谐主要包括意象运用、情景处理和典故运用以及情感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和谐,即以清词丽句来写感伤之情,并形成清丽的风格.韦庄诗的这种和谐之美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2.
以沈从文、朱光潜为代表的原京派作家或近京派作家在1940年代后期得以活跃在平津文坛,是由多种原因共同促成的,既有其必然性又有一定的偶然性。平津地区在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中国政治文化格局中所处的独特地位,为他们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活动空间;平津文坛在战后的复兴则为他们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文化条件,这一切与这些自由主义作家自身的文学创新要求结合在一起,共同促成了他们在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中国文坛的兴起。  相似文献   
113.
1895年割台后,施士洁离台内渡,在台的交游仍很热络。征诗是施士洁与台湾文坛互动的平台;写序文、写启示、写碑记及应酬之作是施士洁与台湾文坛互动的桥梁。从中可看出施士洁在文坛一字千金,广为各界所珍爱;从施士洁与台湾文友的互动中,凸显施士洁在台湾文坛的领袖地位。  相似文献   
114.
沈红芳 《中州学刊》2008,(2):220-223
195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独特的文化经历使他们有着一种较强的无根的焦虑.他们的文学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自律,新时期文坛上此起彼伏的文学思潮为她们的崛起创造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但是经验的贫乏、文化结构的缺损和自我定位的影响使她们当下的文学创作体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5.
游宇明,男,1963年10月生,湖南双峰人,民盟盟员。1985年7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读者》《格言》等刊签约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民盟娄底市委文艺委副主任,娄底市作协散文委员会主任。2010年被中共娄底市委统战部确定为"娄底市党外代表人物"。从事1976年后中国文学研究,在《文艺报》《名作欣赏》《理论与创作》《当代文坛》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  相似文献   
116.
李明远 《现代交际》2010,(10):79-79
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末最后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巨匠,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他截取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凭借精巧的艺术手法,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不动声色地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创遣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在《套中人》塑造的别里科夫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个典型,也是保守反动、循规蹈矩、胆小怕事、沉闷压抑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17.
本文分析论述了20世纪末朝鲜族文坛中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寻根小说"及其展现的中国朝鲜族坚忍、顽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璀灿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8.
温词的特点是浓艳香软,表现为意象富丽、用词华美、刻画深细,温庭筠词作所写内容大多为闺情绮怨,所作格调为秾丽精美、香软绮靡。城市经济的畸型繁荣、衰世的政治环境、城市文化的相对繁荣以及平民化、世俗化的文坛风尚是其词特点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9.
左联内部有关"雪峰派"、"胡风派"、"鲁迅派"的说法,"两个口号"的论争,使左联内部潜在的宗派矛盾明朗化尖锐化,对七月社的生成有缘起作用.在鲁迅身边成长起来的"少壮派",在鲁迅离世以后,依然是胡风主要依靠的同道伙友,有些直接成为七月社的核心同人;而在"口号"论争中认识和理解胡风的更大一批文学青年,则成为后来陆续走进<七月>的"初来者".左联的解散和左联成员的分化,使文坛的社团重组成为可能,七月社就是在这种分化和重组中萌生出来,并成长为上世纪40年代中国最富影响的文学社团.以实证为基础,努力还原左联到七月社生成和流变的历史场景.  相似文献   
120.
竞陵派是晚明时代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其文学理论及创作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文化土壤,它包括晚明黑暗腐败的政治环境、风起云涌的文化启蒙思潮、繁荣而偏激的文学批评。重视“竞陵派”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研究,对人们了解竞陵派的肇兴,认识竞陵派的文学思想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