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68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115篇
社会学   3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被日本侵略的非常时期,周扬、周立波等人认为可以按照“共产国际”文件的精神在中国提倡“国防文学”。  相似文献   
22.
20世纪前叶的上海已成为中国出版业的重镇,来自四方的文化人在这里经营打造、开拓发展,有的异军突起,有的一蹶不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汇中,形成了绚丽多彩的众生相。这里撮其三例,以展其姿。  相似文献   
23.
在对贾平凹的创作历程进行宏观梳理与跟踪关注的基础上,从"用笔写作的天才"、"游走在边缘的参悟者"、"非潮流化写作与'大陆文坛之独行侠'"、"意欲穷尽一切可能的'百变灵笔'"、"我是农民"等五个侧面分别勾勒出贾平凹作为作家的一些本质特征。这五个侧面在空间上的组合,使我们可以完整地把握到作家贾平凹所独有的精神气质和角色特征。  相似文献   
24.
张骥良 《老年人》2005,(4):28-29
8年前春天的一个下午,我在冰心先生的书房里,第一次见到了“二战”期间直奔欧洲战场采访的文坛宿将———萧乾先生。8年后,同样也是春天的一个下午,我在北京海淀购书中心,又见到了萧乾先生的夫人———作家、翻译家文洁若女士。那天,文洁若向书友们公布了自己的私宅电话,这一般  相似文献   
25.
中国文坛上的名人很多,像老鬼那样在底层民间获得好评并有很多传闻的不多,走进老鬼的博客,深沉的马头琴、粗犷的蒙古族民歌,他嬉笑怒骂皆文章,每篇文章后面都有众多跟帖,很多入既是她的长篇小说<血色黄昏>的读者,也是他母亲杨沫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读者,大部分入与他素不相识,却一个个都像打了兴奋剂,支持、颂扬、反对、谩骂,热闹非凡,他自个儿倒默默呆在一边,难得出来作个回复.  相似文献   
26.
张抗抗 《金色年华》2007,(2):56-56,57
每年下第一场雪时,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为了一些闲言碎语。那时我初涉文坛,尚未习惯文坛的无事生非,很容易被那些谣言困扰,情绪很波动也很激愤。  相似文献   
27.
周林妹 《社科纵横》2006,21(1):99-100
通俗小说作家张恨水,在上世纪20、30年代,他的创作就在市场上获取巨大的成功,他的创作经验给当代文坛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首先文学创作要锁定对象,进行科学的定位;然后作家生产出的商品应具备读者需要的商品价值;最后作家应创造适合社会正效益的价值,对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正面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28.
贾仁山 《老年人》2005,(3):28-29
提起张笑天,文学圈子外的可能不太熟悉。但说到电影《开国大典》、大型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孙中山》等,则无人不晓,而这些影视片就是根据张笑天的作品改编的。在中国,张笑天博学多才,以写得快、质量高、作品多而闻名文坛。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他以神奇的写作速度出版了数千万字的作品,被誉为中国的“写作英雄”。 张笑天向来低调做 人,谦虚 为 文 , 媒 体 对他 的 报 道 不多。尤其是他与妻子杨净风雨同舟40年的爱情故事,更是鲜为人知。 说起来,张笑 天与杨净相识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1961年,张笑天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吉…  相似文献   
29.
庸俗社会学自20世纪20年代起就一直长期困扰着中国文坛。笔者从庸俗社会学理论的中国化、中国近现代文学思潮的核心理念、抵制和批判庸俗社会学的效果等角度,对庸俗社会学长期困扰中国文坛的原因进行探讨,旨在为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建设提供思想和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30.
2004年9月,一部名为《人面桃花》的长篇小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是一个普通的出版行为,但现在看来,从面世的那一刻起,它就似乎注定要承载超过小说自身的意义。《人面桃花》的作者格非曾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坛上叱咤风云的先锋作家,这样的身份决定了《人面桃花》的问世,必然要和一场二十年前的文学运动联系起来,尤其是一场仅有几年就销声匿迹的文学运动。因此,当众多评论家把《人面桃花》以及徐星《剩下的都属于你》的出版,称作是中国先锋小说作家的复出时,我能感受到他们兴奋的心跳。毕竟,作为一场代表着小说创作新方向的文学运动。先锋作家们的兴起与沉寂,都“不仅仅是他们的自我期待,也是历史的和整整一代人的期待”(陈晓明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