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712篇 |
免费 | 458篇 |
国内免费 | 10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03篇 |
劳动科学 | 14篇 |
民族学 | 379篇 |
人才学 | 286篇 |
人口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6261篇 |
理论方法论 | 974篇 |
综合类 | 12761篇 |
社会学 | 1349篇 |
统计学 | 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8篇 |
2023年 | 275篇 |
2022年 | 329篇 |
2021年 | 378篇 |
2020年 | 433篇 |
2019年 | 370篇 |
2018年 | 178篇 |
2017年 | 282篇 |
2016年 | 342篇 |
2015年 | 629篇 |
2014年 | 1359篇 |
2013年 | 1284篇 |
2012年 | 1471篇 |
2011年 | 2114篇 |
2010年 | 1939篇 |
2009年 | 1450篇 |
2008年 | 1460篇 |
2007年 | 1304篇 |
2006年 | 1144篇 |
2005年 | 993篇 |
2004年 | 924篇 |
2003年 | 872篇 |
2002年 | 771篇 |
2001年 | 607篇 |
2000年 | 489篇 |
1999年 | 242篇 |
1998年 | 152篇 |
1997年 | 136篇 |
1996年 | 86篇 |
1995年 | 57篇 |
1994年 | 48篇 |
1993年 | 39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63.
本项研究以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文学文本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采集的数据以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文学文本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应该强调并重新认识文学功能及其对英语教学的作用,特别是从认知角度研究文学功能,以及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学文本运用原则和途径的研究并提高教师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64.
黄芳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5):68-71
英文杂志《天下月刊》于1935年8月在上海创刊、由中国知识分子主办。作为一份全英文期刊,它倡导中西文化交流的理念,着力将中国文化译介传播到国外。作为作品发表的园地与文化交流的载体,《天下月刊》刊载了大量文化评论与文学译文,具有丰富的文化与文学价值,并为中国文学尤其是现代文学向外传播开拓了先河。 相似文献
65.
禅宗公案既具宗教性,亦具文学性,最能体现禅的灵智与精神,但以其对传统逻辑的解构性引起的困难;可运用与禅宗有相似性的解构主义,重新解读公案文学。 相似文献
66.
67.
李嘉欣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117-124
新时期以来,文学界对诗人食指的“打捞”或“挖掘”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沉潜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的热潮期以及21世纪初期以来的延续与新变期三个阶段。在历史现场赋予诗歌的特殊魅力消散后,有待进一步对食指诗歌作出客观公正的整体性评价。 相似文献
68.
学界一般认定,近现代蜀学大师蒙文通一生学术经历“三变”:一变为“古史三系说”,二变为周秦之变与儒法斗争,三变为汉初新儒学。然而鲜有人注意到,蒙文通经学思想中始终有齐鲁之辨的问题意识,分辨齐鲁之学是蒙氏早年学术道路的起点,也是他晚年经学研究的高峰。蒙文通早年研究齐鲁之学,依据廖平以礼制、地域分今古的观点,视鲁学为今文学正宗,视齐学杂采法、墨、阴阳各家,当务之急是“屏除阴阳,而一断于礼”。但晚年蒙文通具备了周秦之变的历史运动观,指出齐学杂采各家,反而体现出儒家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对比蒙文通早年与晚年关于齐鲁之辨的不同说法,既有助于学者深入把握蒙氏的学术道路与思想关怀,更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进步性、创新性。 相似文献
69.
李腾空是唐中期庐山著名女冠,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较高的历史地位。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深入分析,作者发现她可能在天宝末年便从长安转赴庐山,直到贞元年间逝世前一直隐居匡庐。李腾空在庐山修道期间获得诗人李白和官员柳浑等人关注,死后通过柳浑的推荐获得以唐德宗为代表的官方赞许。李腾空为庐山留下的昭德观等道教遗迹成为后世览胜怀古、寻仙问道的圣地,同时由她身上引发的文学意象也为庐山增加了特殊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0.
赵明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44-51
对易象、意象的产生进行追踪溯源和历时梳理,探讨中华传统文化“道”之理念和罗曼·英伽登文学作品形而上质概念之间的密切关联与深刻内涵。研究表明:中西方文化在形上之思方面的共性研究、古人思想与现代观念的对比分析、古典思想当代价值的挖掘探究有利于促进古今互释与中西互渐。文章诠释了何为文学作品的形而上质与再现之道,探讨了译者在翻译中如何入“道”,如何取道有方,如何以悟性慧心领悟作者的神韵情思、幽趣情怀,解读与再现作品的大道玄理,如何彰显译本文以载道、传播原作的精神价值和体现译作的社会功能等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