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77篇
  免费   493篇
  国内免费   120篇
管理学   236篇
劳动科学   15篇
民族学   403篇
人才学   290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6650篇
理论方法论   1028篇
综合类   13513篇
社会学   1402篇
统计学   48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284篇
  2022年   342篇
  2021年   417篇
  2020年   444篇
  2019年   388篇
  2018年   189篇
  2017年   300篇
  2016年   363篇
  2015年   661篇
  2014年   1440篇
  2013年   1348篇
  2012年   1550篇
  2011年   2194篇
  2010年   2010篇
  2009年   1515篇
  2008年   1572篇
  2007年   1396篇
  2006年   1225篇
  2005年   1051篇
  2004年   1000篇
  2003年   925篇
  2002年   830篇
  2001年   664篇
  2000年   530篇
  1999年   262篇
  1998年   164篇
  1997年   145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张居三 《求是学刊》2007,34(3):107-111
在中国文学史上,《国语》一向不被人重视。其实不论是从史学角度,还是从文学角度,《国语》都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本文通过对《国语》编撰意图的分析,认为其文学史料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紧紧围绕礼治、民本、忠恕、正名等思想选择的。此外,《国语》一书结构的安排,也不只是遵循周王室与各诸侯国关系远近、先华夏后蛮夷的原则,而是另有深意,即反映礼乐崩坏的前因后果。《国语》一书因此成为有机的整体,文学和史学价值也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2.
萧绎一生备受疾病困扰,不仅患有眼疾、疥疮等生理疾病,还有心气疾等精神疾病。从医疗文学的视角来看,萧绎的自我疗救努力及情感体验是《金楼子》的核心内容之一,超越疾患与追求不朽是《金楼子》的重要主题。书中不仅记录了他通过诸种方式尤其读书、著书等进行疾病控制和自我治疗的艰难历程,也反映了他精神自疗与思想超越的挣扎与失落。对这一论题进行深入探讨,或可对萧绎其人其事做出全新解读,对于中古医疗文学研究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3.
84.
将王充闾的散文创作置于文学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从思想含量、文化价值、文学意义、主体特征四个方面,展开梳理、归纳和阐释,就中凸现其历史与美学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85.
兴起于1928年前后的左翼文学迅速成为20世纪3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学,这一文坛主流地位的确立与其发展中的报刊策略是分不开的。初期左翼文学借助庞大的期刊阵营迅速获取了在文坛上的流行性;左联刊物多样化的生存策略进一步扩大了左翼文学在文化围剿下的影响力,并拓展了其发展空间;左翼作家们对报纸副刊的广泛争夺成为后期左翼文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左翼文学正是通过巧妙利用报刊迅速完成了其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  相似文献   
86.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浪潮下,东西文学作品的交流与日俱增,英美文学作品和我国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已经成为时下研究的热点内容。文章从影响西方文学作品的诸多因素着手,对当下英美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进行简要分析,研究英美文学作品的发展方向。在诸多影响英美文学作品发展的因素中,以地理环境因素、风俗习惯因素以及思想观念因素为主,借助剖析英文文学作品的差异性,简要论述跨文化视域下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相关策略,主要侧重点在于提升相关翻译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性要求方面,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经验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87.
傅其林 《浙江社会科学》2020,(1):119-131+159-160
文学理论教材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本土化历程进程中的突出成绩,体现了新中国文学理论制度性的定位与规范。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作为一种制度性的文学理论话语文本,彰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本土化命题的推进。它从文学观念的提出与中国文学话语范畴的阐释到中国文学经验的渗透与融合,形成了文学知识体系和社会历史机制、政治意识形态的有机联系,具有历史合理性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8.
法国思想家乔治·巴塔耶把文学创作看作是实践其哲学理论的一种手段。在提出了"多余"观并对其进行了理论论证之后,巴塔耶还尝试借助文学手段来拓展生命的"多余"体验。我们将在本文中讨论在巴塔耶眼里,文学虚构的意义和功能,以及巴塔耶文学创作的风格与"多余"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9.
以科学理性精神为中心的自然主义文学,在日本传播的过程中与日本本土文学相结合,成为了日本文学史上的一个主体化存在;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则成为了一个纠正现实主义偏颇的工具化存在。同样面对西方文学思潮的冲击,却形成了巨大的接受分野。其背后原因是:中日两国当时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以及对科学理性精神的认同程度,影响了中日两国文学接受者对自然主义文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90.
中国是诗的国度,素以"诗歌王国"著称于世。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在经历了朦胧诗、后朦胧诗的狂热之后,诗歌的社会影响就在逐渐缩小,诗歌被无情的边缘化了,代之而起的是流行音乐。究其原因,既有诗歌自身的问题,也有社会文化转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